新业态平台用工社保参保情况与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25 04:19:3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大数据应用、云计算能力的提升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全球就业形态正在发生变革,用工形式、雇佣关系、就业渠道也在不断创新,以共享经济、众包经济、众筹经济以及平台经济为主要模式的新业态迅速崛起,新业态平台从业人员也应运而生。从快递员、外卖小哥、网络主播到网约车司机等,大量的劳动者以新业态就业人员身份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就业。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业态在稳就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21)》统计显示,2020年我国参与到新业态的人数约8.3亿,其中,提供服务的人数约为840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了7.7%。这个新兴群体数量庞大,成长势头迅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成为我国落实六稳六保的重要力量。但随着新业态平台用工数量的逐渐增加,关于其劳动关系和权益保障的争议也日益增多,不签劳动合同,社会保险保障不全等现象普遍存在。以平台经济最发达省市之一的上海市为例:据研究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上海市共有涉及外卖员的道路交通伤亡事故76起,这意味着平均每两天半就有一名外卖员在送餐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伤亡。但大多数外卖员没有与平台企业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导致工伤保险不能将他们纳入赔付范围之内,事故的发生会给外卖员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甚至可能导致贫困。就目前情况来看,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没有实现和市场同步发展,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提供的灵活用工政策难以适用,新业态平台就业人员没有适配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为新业态就业人员提供相应的劳动权益保障、解决社会保险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要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实现新业态平台就业人员社保覆盖是必然要求,也是急需解决的难题。目前,针对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保覆盖的实证研究还较少,本文选取我国京津冀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京津冀地处我国环渤海经济圈,是我国城市人口聚集最密集、创新能力最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是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十四五”时期提振北方经济、遏制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有重要作用。未来将进一步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周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因此,本文从京津冀地区入手,对新业态平台就业人员进行调研,以了解新业态平台就业人员的社保参保情况,利用调研所得数据进行下一步分析,以期为未来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力所能及的启迪。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新业态平台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覆盖情况,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对新业态平台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覆盖情况分析,结合其未参保原因和对社会保险的需求,探讨现有社会保险制度的缺口,试图对建立适合新业态的社会保险制度提出建议,将新业态平台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中,实现社保广覆盖,为未来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时提供参考。相较于传统行业从业人员,新业态平台从业人员工作方式灵活、工作地点不固定,雇佣关系具有不确定性,面临的职业风险较大。社会保险的缺失,使他们的生活缺乏最基本的保障,这不利于新业态平台创造持续稳定和优质的就业条件。同时,由于新业态平台工作的同质性,如果河北省内的新业态平台从业人员社保覆盖显著北京市和天津市,将有使该地用工人员持续外流,带来用工荒的风险。因此,本文拟分析的关键问题有:1、该区域内不同职业类型的新业态从业者社保各险种总体的覆盖情况如何?2、该区域内社保各险种的覆盖情况是否随着劳动关系、用工形式的不同而呈现不同?3、社保各险种覆盖情况是否随着该区域内具体省市的不同而呈现不同?是否随着职业类型的不同而呈现不同?4、该区域内哪些省市和职业类型最需要改进?冀是否是三地当中社保覆盖的短板?5、如果需要改进,需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认为新业态就业人员的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需要被重视。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Seth D. Harris(2018)认为在一个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可能是雇员,也可能是独立承包商,雇员享受基本的劳动者权益,而平台下的用工人员往往被认定为独立承包商或“个体工商户”,不享受该权利。但现实情况是,这些从业人员往往呈现出相对于传统雇员和传统独立承包商极大的脆弱性和对平台的从属性,需要得到基本的劳动权益保障。曹钰涵(2019)认为,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迅速发展,生产方式将会改变,继而劳动形式也将发生变化,传统业态下雇员雇主之间的单一稳定的劳动关系已经趋于松散化。由于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高度绑定,这种松散化的关系衍生出一系列社会保障的难题,导致了社保参保率的走低。关于新业态就业人员的社保参保率不理想的原因,学者有不同的见解。Wonter Van Ginneken(2009)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部门中,社会保险缴费和待遇之间存在脱节是社会保险覆盖率较低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参保人员缴费能力低、法律限制和行政管理能力不足、社会保险的社会公信度低也是影响社保覆盖率的因素。宋丹等(2018)认为新业态从业者劳动关系复杂化、工作时间自由化、工作方式灵活化、流动化等特点,使其在参加社会保险时面临困境,绝大部分从业者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致使新业态从业人员和平台用工关系不明确,最终导致参保条件不足而无法参保。于美英(2018)认为目前新业态从业人员可以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但在工伤保险参保方面存在障碍,缴费、待遇支付主体缺失,工伤认定更加复杂。关于新业态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优化路径,学者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席恒(2020)认为有四条优化路径:1、纳入性保障;2、融入性保障;3、衔接性保障;4、创设性保障。各个地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参保路径。于美英(2018)认为可以参照建筑业的参保模式,新业态就业人员采取工伤保险单独缴费的方式。邵洋(2020)也认为可以参照建筑业的参保模式,他认为可以参考建筑业项目集中参保模式,探索新业态工伤保险的集中参保模式。匡亚林等(2021)认为需要进一步划分出利益相关者主体,梳理分析各自在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撰写方案1、阐述研究背景及意义。2、梳理相关理论和文献,提出研究假设。3、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京津冀地区的新业态平台从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参保情况、参保需求进行调查,获取一手资料,并使用SPSS统计工具对问卷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新业态平台从业人员参加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的影响因素。5、结合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基于现实情况提出提高新业态平台从业人员社保覆盖率的对策建议。二、研究计划进度1、2022年11月1日——2022年11月30日确定写作提纲2、2022年12月1日——2022年3月1日 完成论文初稿3、2022年3月2日——2022年5月1日完成论文修改、查重、定稿

5. 参考文献

[1].李霞.共享经济下我国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劳工权益保护问题[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02):123-127.[2].浙江省政协、省交通运输厅联合调研组,石月,童毅华.加强我省货车司机权益保障的调查与建议[J].政策瞭望,2021,(09):33-36.[3].夏婵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1,(08):7-9[4].Seth D. Harris. Workers, Protections, and Benefits in the U.S. “Gig Economy”[J].Global Law Review,2018,(04):7-37.[5].Dale, Stephen. How do we protect 'gig' workers?[J]. Ccpa Monitor, 2016.[6].Karabchuk T , Soboleva N.Temporary Employment,Informal Work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cross Europe:Does Labor Legislation Matter?[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9,(4). [7].曹钰涵. 零工经济模式下劳动关系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9,(22): 49-51.[8].王永洁.非标准就业视角下的平台就业研究——基于网约车驾驶员从业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6):23-34.[9].王卉.“互联网 ”趋势下的特殊劳动关系管理新思路[J].现代商业,2017,(10):111-112.[10].席恒.融入与共享: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险实现路径[J].社会科学,2021,(06):3-11.[11].于美英. 保障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工伤权益[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9,(11):44-45.[12].张军.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难点及对策建议[J].中国医疗保险,2017,(06):57-59.[13].孙燕.破解“零工经济”社保困局[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8,(10):24-26. [14].舒怡. 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险参保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21.[15].张骞.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推展中的相关问题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7.[16].贾昌.新业态群体保障归于何处——立足全新群体视角解读传统社保模式的完善与改革[J].劳动保障世界,2019,(06):22.[17].薛惠元,舒怡.新业态从业人员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探析[J].决策与信息,2019,(08):49-55.[18].徐耶加. 京津冀养老保险制度协同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19].霍婵娟.不同群体间社保体系建设问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5):61-63.[20].胡士悦. 区域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分析[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9.[21].匡亚林,梁晓林,张帆.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J].学习与实践,2021,(01):93-104.[22].姜迎雪,王新溢,修明月.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1,(09):110-111[23].杨攀, 周婧. 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扩面问题研究——以南昌市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2):1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