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远离父母,在情感、生活、学习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本研究聚焦于留守儿童群体,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其心理困境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留守儿童心理困境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留守儿童心理困境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留守儿童心理困境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许多学者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情绪、行为、人际交往、学业适应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孤独、自卑等心理问题[1][2][3]。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1. 主要内容
本研究将围绕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困境的主题展开,主要内容包括:
1.阐述留守儿童心理困境的基本概念:界定留守儿童和心理困境的定义,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困境的主要表现,如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适应问题等。
2.探究留守儿童心理困境的形成原因: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分析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困境的因素,如亲子分离、情感缺失、家庭教育缺位、社会支持不足等。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等方式收集数据,并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首先,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其次,将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对部分留守儿童、家长、学校老师、社会工作者等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困境的表现、成因、需求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的现状、困境和挑战。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1.注重多维度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困境的成因:区别于以往单一因素分析,本研究将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系统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困境的形成机制,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根源。
2.探索构建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困境的本土化模式: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社会文化背景和留守儿童的实际需求,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以期为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
3.关注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困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社会工作介入的短期效果,更注重长期影响和可持续发展,探讨如何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长效机制,以期从根本上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刘海燕,张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J].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2021,40(01):72-80.
[2] 郑丽,吴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其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社会工作,2020(06):50-52 56.
[3] 何艳玲.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策略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研究),2020(10):21-22.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