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诉求、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平台。
公民监督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网络赋予了公民监督权行使更加便捷、快速、广泛的途径,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何确保公民在行使监督权的同时,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公民监督权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网络反腐、网络问政等现象的兴起,相关研究逐渐增多。
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公民监督权的理论基础与内涵.部分学者对公民监督权的宪法基础、法律性质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周汉华教授在其著作《宪法学新论》中阐述了公民监督权的宪法依据和基本内涵;2.网络时代公民监督权行使的特点.一些学者关注网络环境下公民监督权行使的便捷性、广泛性、匿名性等特点,分析了这些特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例如刘建华在《网络时代的公民参与:挑战与路径》一文中分析了网络对公民参与的影响;3.网络时代公民监督权行使的困境与问题.一些学者关注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问题对公民监督权的负面影响,呼吁加强网络监管,例如李强在《网络谣言治理研究》中分析了网络谣言的危害及治理路径;4.网络时代公民监督权行使的保障机制.部分学者提出了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监管、提升公民网络素养等保障公民监督权的建议,例如王曦在《网络空间治理的法律思考》一书中提出了构建网络空间治理法律体系的建议。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1. 主要内容
本研究以网络时代公民监督权行使界限为主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网络时代公民监督权的内涵与特征
本章将首先阐述公民监督权的概念、历史演变及理论基础,分析网络时代公民监督权的特点,例如便捷性、广泛性、匿名性等,以及这些特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网络时代公民监督权行使的界限
本章将从宪法、行政法、民法等多个角度分析网络时代公民监督权行使的边界,例如不得侵犯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等,并探讨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对监督权界限的影响。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规范分析等多种方法,对网络时代公民监督权行使界限进行深入研究。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学术期刊、专著等文献资料,了解公民监督权的理论渊源、概念界定、行使方式,以及网络时代公民监督权行使的特点、困境及成因,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2.案例分析法:通过收集整理网络时代公民监督权行使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运用法律和伦理的双重视角,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分析案例中公民监督权行使的边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路径,以期为公民正确行使监督权、网络平台履行监管责任提供参考。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创新性:
1.将网络空间的特殊性纳入公民监督权行使界限的考量因素,探讨网络环境对公民监督权行使的影响,以及如何平衡公民监督权与网络安全、网络秩序之间的关系。
2.关注网络时代公民监督权行使的新问题,例如网络暴力、虚假信息、责任认定难、监督效力不足等,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为公民正确行使监督权、网络平台履行监管责任提供参考。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汪进元. “后真相”时代网络谣言的伦理透视与治理[J]. 新闻界, 2020(12): 61-65.
[2] 王四新. 论网络空间治理的中国方案[J]. 中国社会科学, 2021(01): 4-22 206.
[3] 邓峰.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构建网络空间国际秩序的中国方案[J].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6): 4-21 205.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