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视角下网络科普短视频的传播效果研究——以B站“亮记生物鉴定”栏目为例开题报告

 2023-02-22 03:37:5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媒介的更新与创造,由此引发传播领域的新形式的诞生。自从弹幕出现以来,看视频就不再是简单的对视频内容的欣赏,同时也是对弹幕互动的追求。作为人际传播的工具,弹幕将多人并时信息交流抬升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从大众传播视角看,弹幕发送者成为大众传播的发信人,但是这个组织是自发的、临时的,不同视频中发信人群也是不同的,而收信人就是每个观看视频时打开弹幕的人。在这里,受传双方的转变显得轻而易举:只要你不违反弹幕发送规则,你就可以成为其中一员。

弹幕影响了一代青年群体,甚至让用户“无弹不欢”,成为了信息接受的重要渠道。那么,它自然拥有以往传播模式所具有的传播效果,并且拥有其自身特定的功能与效果。对此,本论文试从传播效果理论出发,溯源传播效果在弹幕诞生过程中的发展演变,结合科普短视频研究,探究网络科普短视频中弹幕的传播效果研究。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传播效果研究与时代的发展和媒介的变化密切结合,在对于新出现的热门媒介,总是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以往的传播效果研究关注到了网络视频,对于网络视频中弹幕的独特性却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在媒介高度发展的今天,可以指出,弹幕作为人际交往和人机互动的手段,具有不可忽略的传播效果。科普视频由于自身科学性和娱乐性的双重因素,面对新技术弹幕带来的受众狂欢,如何保持二者平衡,无疑是视频创作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科学性强烈可能造成视频乏味降低播放量,过度娱乐性又会导致娱乐至死的结果,都不利于科普视频的推广。因此,考察科普视频中弹幕的传播效果,研究弹幕发表参数和效果之间的联系,探讨科普视频在弹幕冲击下产生的问题以及对策,为推动科普视频的传播做出贡献。

本论文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撰写:

第一部分为引言,对我国弹幕研究进行总结与概括确定研究方向和写作思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传播效果研究溯源

传播效果研究在西方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人们时刻不处于各种形式的媒介影响之下,由此产生了“子弹论”或称“魔弹论”的传播效果观点。这一效果作为大众社会理论和本能心理学孕育的理论,夸大了传播效果的作用,在40年代被新研究推翻。20世纪40年代后,传播效果研究进入了第二阶段,代表人物有拉扎斯菲尔德、卡兹、罗杰斯、克拉帕和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依据“伊里调查”的结果撰写的专著《人民的选择》,提出了“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以及“选择性接触”假说,实际上否认了早期“魔弹论”的错误思想。克拉帕对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的论述做了系统总结,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极力鼓吹大众传播的无力性,被称作“有限效果论”。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理论虽然修复了早期“魔弹论”偏激的唯意志论倾向,却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传播的无力性。研究进入70年代,前一阶段尤其是“有限效果论”的观点受到了批判,包括认知层面的狭隘考察、微观且短期的效果。因此,在第三阶段,在对前者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学界提出了新的效果理论,在考虑制约因素的同时,强调大众传播的有力性。这一时期的理论包括唐纳德肖和麦克斯韦尔的“议程设置”理论、格伯纳的“培养理论”以及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等。当时间进入90年代后,新的技术开始层出不穷,传播效果研究开始着眼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及生活产生的影响上来,学界对新出现的社交媒介、自媒体以及网络视频展现出强烈的兴趣。西南大学的代玉梅在对自媒体进行传播学解读中提出,由于信息共享的即时交互性,非参与者将会因为信息拥有量的巨大差距,导致数字鸿沟的负效应。学界的另一关注点即社交媒体的传播效果,对微博、微信和QQ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影响力,“超过百人的微博就相当于一本内部刊物,超过千人的微博就相当于一个布告栏,超过万人的微博就相 当于一本杂志,超过十万个人的微博就相当于一张都市报纸,超过百万人的微博就相当于一张全国性报纸,超过千万人的微博就相当于一家电视台”。同时,学界也从传播主体、传播对象的角度入手,探究了网络视频的传播效果及形成机理。

二、弹幕研究现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内容分析方法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它对统计分析进行编码、分类、语义判断和构建定量分析,并且是以一种系统、客观和定量的方法来测量要研究的变量。英国传播学者安德斯汉森表示,内容分析方法的关键步骤包括定义研究问题,选择特定的媒体和案例,定义分析类型,制定编码表,进行预测试以验证编码表的可靠性,以及包括分析在内的6个步骤。本文引用了先前学者的相关解释,并结合了以下方面的基础研究,以确定内容分析方法的具体任务:提出研究问题、确定所有研究目标、样品取样、定义分析类型并确定编码系统、根据样本阅读编码表进行文献和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结论图和研究报告撰写。

本文将应用内容分析法,在对科普短视频中提取出的弹幕文本进行系统地编码与解码,分析呈现弹幕在传播过程中的功能与效果,完成论文的研究目标。

5.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郑北渭.传播学简介(四)传播的社会功能和效果(中).[J].新闻战线.1983,(09):47-48.

[3]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