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家乡是个小县城,多农村,在看短视频的时候,同城中热度较高的和乡村有关的有很多是找那种智力有问题的穿的破旧的人,去特别破的地方拍,有时候更多的是带了一些恶意的。
不难看出,短视频平台上与农民形象相关的视频不乏落后的刻板印象,甚至是丑化抹黑现象的存在,尤其是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的这几年,农村有了新容貌,农民形象也呈现出新风貌。
选题的意义是改变社会对农村落后的刻板印象,分享农村淳朴安闲的生活气息等,联系短视频背后流量变现,农产品推广等意义,助力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应召乡村振兴。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通过对短视频出现时期(火山小视频),发展时期(快手,抖音),繁盛时期的关于体现农民形象的短视频进行定量定性的研究(使用者,运营者,平台等),发现大众对于农民形象印象的变化情况,找到规律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营造良好的农民形象,并以此促进乡村发展。
写作提纲:一、农民形象题材短视频的发展背景及现状(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乡土文化,农民的表达需求;传播平台: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等;群体:农民,自媒体;视频内容分类)二、农民形象短视频的使用情况(用户的性别年龄教育收入情况;使用目的;使用规律偏好)三、农民形象短视频在不同平台的热度和影响力分析(通过浏览量和评论的正负能量:在一定数量的热度相对较高的评论中提取关键词)(定量)四、农民形象短视频在不同时间段的典型案例(还没确定)分析(定性)五、总结农民短视频演变规律,分析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六、简述农民形象短视频发展面临的问题(同质化,传播效果差等)及发展策略(创作者,运营者,平台,联合政府政策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短视频的研究针对短视频的研究,截止2021年11月07日,在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检索到的与“短视频”关键词相关的文献共23394篇。
其中,学者常江在《迷因理论视域下的短视频文化——基于抖音的个案研究》中将短视频定义为一种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传播载体,依托于移动社交平台及社交链条,播放时长在数秒到数分钟之间的视频内容产品。
中国的短视频最早是由微电影(也称为网络短片)演进而来的。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为了对短视频平台中关于农民形象的短视频实施系统分析与研究,将内容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选取了“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平台上以表现农民生活为题材的短视频进行采集整理,以此作为研究农民形象的资料依据,通过对短视频进行筛选,每个平台至少选取100 个(基于一些平台如抖音、快手素材非常多,可以多提取一些)样本作为目标对象展开研究,这些样本需要是不同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的长度尽量是一样的)的,从短视频起步阶段,到迅速发展阶段,到繁荣饱和阶段,每个阶段选取数量相等的视频进行比较,不同热度的视频都需要,通过横向纵向的双重比较,得出相关的规律。
同时,对于每个视频下面热度较高的评论进行采集,利用相关软件进行评论中褒贬含义分析。
可以以维度、指标、数据等为要素列表,清晰地展现研究结果。
5. 参考文献
[1]常江,田浩:迷因理论视域下的短视频文化——基于抖音的个案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8(12):32-39.[2]汪文斌:以短见长——国内短视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电视研究,2011(5):18-21.[3]王正友,孙艳:我国短视频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传媒,2018(11):87-89.[4]陈明明:从内容生产模式看短视频商业营销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6):25-27.[5]陈永东:短视频内容创意与传播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9(5):41-46.[6]陈永东:短视频内容创意与传播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9(5):41-46.[7]彭兰:短视频:视频生产力的“转基因”与再培育[J].新闻界,2019(1):34-43.[8]孙玲:《聚焦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从新农民形象看辽宁影视乡土文化新风貌》,《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9]王伟国:《再塑新农村的新农民形象——电视剧lt;喜耕田的故事gt;札记》,《中国电视》,2007 年12 期。
[10]孙强:《农民形象的转变--从孙老村的农民生活看绘画创作中的农民形象》(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2013 年 6 月。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