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女性主义是一种以两性存在不平等事实为基础,从女性视角来批判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批判理论和社会意识形态。从 19 世纪 50 年代末到 20 世纪初期,西方爆发的女权主义运动不仅在客观上促进了女权主义者们对女性权利的争取和回归,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大众媒介对女性的关注,重塑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使得女性享有更多的平等话语权,从而建构了女性的价值观。并且在当下全球“她经济”崛起的风潮中,女性觉醒和女性话题也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虚拟偶像是运用人工智能、AR、VR 等技术建构的拟象化符号 ,它拥有诸多令用户认同的外在和 内在特质 ,具有出众的容貌和完美的性格 ,所呈现 的“人格化”形象 ,满足了大众对美好女性的幻想。 从最早出道的虚拟偶像林明美 ,到日本大火的初音未来 ,再到我国的洛天依 ,都体现出了相比真人女性更加完美的女性气质。克里斯汀维斯勒德帕纳菲认为“这些人造的女性通过比生理上的女性更精心设计和执行的女性气质表演给观 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有别于现实的“女 性气质”,使虚拟偶像更具吸引力。当下,随着5G、CG影像技术、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系统算法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升级,以及元宇宙的崛起,虚拟偶像更是频频亮相,具备极大的话题度和讨论空间。
理论意义: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虚拟偶像中呈现的女性形象进行总结和梳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完善女性主义研究中有关虚拟女性形象的研究,这是女性主义研究中的创新一环。现实意义:虚拟偶像建构出符合当代社会精神气质的女性偶像形象 ,解构了传统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 , 颠覆了单一的审美标准 ,传达出现代女性独立优雅、 自信大方的精神 ,这也必然会对现代女性的自我认知和当代性别文化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此外,通过女性主义的批判视角去思考主流社会价值观,反思虚拟偶像中的女性形象,能转变长期处于男权意识浸润下的思维方式,力求塑造更为多元的女性虚拟偶像形象,打破由传统男性统治文化下所定义的女性气质。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女性主义视角下虚拟偶像中女性形象的建构摘要Abstract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二)研究现状(三)相关概念界定二、虚拟偶像的女性形象建构的特征(一)表象的建构:人物浅层视觉符号设计(二)性格的建构:女性气质的内在建构(三)职业角色的建构:多元化的身份符号展示(四)话语权利的建构:走向叙事权力中心三、虚拟偶像女性形象建构的反思和建议:(一)反思1.文化:父权文化下女性的物化2.经济:消费逻辑主导下的虚拟偶像生产(二)建议1.消费主义的理性化发展2.社会性别文化平等化发展3.多元群体意识传播与发展四、结语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学者Daniel Black 从女性角度出发,认为虚拟偶像是肉体美学、数字技术和女性元素的集合体,基于数字技术将女性元素以虚拟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再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形成消费吸引力”。而学者Robert则以日本虚拟偶像伊达杏子为例,从男性视角出发,指出伊达杏子是由漫画、计算机以及影视产业的多维度推动下形成的,是日本男性的消费品,对男性有强大的消费吸引力'。学者Rahma Saleha运用网络符合学法从虚拟偶像初音未来的舞台表现来分析其作为虚拟偶像的价值。其认为初音未来作为虚拟偶像可以比现实世界的偶像更完美,更符合消费者心中的期待,由此产生技术赋能下现实和虚拟世界的模糊化。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研究虚拟偶像的学者较少,卢晓华和陈敏学者从女性气质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对虚拟偶像进行剖析 :从生产的角度来说 ,虚拟偶像依托技术将人物拟 象化 ,通过气质规训和数字编码制造极具真实的完美女性 ;从消费的角度来说 ,处于男权社会中的虚拟偶像满 足了消费者对身体、符号、情感的消费需求。 技术赋能、粉丝赋权以及参与式文化是国内对虚拟偶像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技术层面,喻国明和耿晓梦学者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背景下探讨了技 术驱动下虚拟偶像样态的持续演进,并表示未来交虚拟现实技术将推动虚拟偶像 走向线下实现交互沉浸感的最大化,也将赋予虚拟偶像智慧与人格。在依靠技术 获得新的发展态势的同时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虚拟偶像伦理建构核心;粉丝层面,郭全中学者从粉丝经济视角,研究了虚拟偶像的发展演化以及营销进路,把粉丝群体分成了3个时代,提出虚拟偶像营销前景需要粉丝共创 私欲营销以强化品牌认识,垂直领域主播 电商平台以刺激消费转化;文化层面,宋雷雨研究认为受众消费虚拟偶像的方式主有观赏式、 付费、生产式,身份完成从盗猎者到游牧者的转变,能从虚拟偶像身上获得自我投射与集体认同,但过度消费虚拟偶像可能会导致真实性的缺失和 受众主动性的丧失。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1周:以论文题目为核心,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第2周:整合现有材料,构筑论文大纲。
第3~5周:根据整理的资料,进行深化详实的编写工作。
5. 参考文献
[1]喻国明,耿晓梦.试论人工智能时代虚拟偶像的技术赋能与拟象解构[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01):23-30.[2]雷雨.虚拟偶像的生产与消费[D].南京师范大学,2019:15-17.[3]虚拟偶像:媒介化社会的他者想象与自我建构[J]. 黄婷婷.青年记者. 2019(30)[4]杜晓杰.偶像生产与消费时代的性别叙事[J].名作欣赏,2020(6):7-8,12.[5]网络虚拟偶像及粉丝群体认同建构[J]. 战泓玮.青年记者. 2019(11)[6]耿婉玥.虚拟网红:“形象 IP”的爆红逻辑与发展路径[J].新媒体研究,2018,4(13):110-112. [7]网络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群体的网络互动研究——以虚拟歌姬“洛天依”为个案[J]. 李镓,陈飞扬.中国青年研究. 2018(06)[8]App:开往异世界的列车[J]. 陈志强.财会月刊. 2013(33)[9]青年亚文化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双向破壁”——“二次元民族主义”的兴起[J]. 林品.探索与争鸣. 2016(02)[10]从虚拟制造到真实消散——以“初音未来”为例论数字技术对当代人的影响[J]. 张旭.艺术广角. 2016(06)[11]卢敏 .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9(1):81-89.[12]韩思琪 .“她题材”崛起照见了什么?[N]. 中国艺术报,2020-08-12(003).[13]廖洋益 . 女性综艺节目和女性主义——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2020 (16):96-97.[14]邓惟佳 :《能动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年[15] Daniel.Black.Thevirtualideal:Virtualidols,CuteTechnologyandUnclean biology Continuum:journalOfMediaandCulturalstudies,2008,no.1:37-50.[16] Hamilton,Robert.VirtualidolsandDigitalGirls:ArtificeandSexualityinAnime,KisekaemdKyokoDate,1997,no.3:52-54.[17]MauliddheaSakinaRahmi,NandangRahmal,AmaliatunSaleha,Posthuman inJanpan PopularCulture:VirtualidolHatsuneMike,Annual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LanguageandLiterature,Voll,,no.1:11-14.[18] J. Guga. Virtual Idol Hatsune Miku / / Arts and Technology: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ArtsIT 2014. Cham:Spring-er,2015:36-44.[19] D. Black. The Virtual Idol: Producing and Consuming Digital Femininity / / Idols and Celebrity in Japanese Media Cul-ture. 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2:209-228.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