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选题背景
根据数据统计,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占比约60%,农民工群体对中国经济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互联网时代,新业态从业者规模不断扩大,去雇主化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非正规就业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另一方面现今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正规就业越来越难,使得非正规就业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择业方式。非正规就业是指在实际或法律层面不受国家劳工法律法规、所得税制度的规制,且不受社会保障、社会保护或其他员工福利覆盖的劳动就业,包括临时雇用、兼职工作、临时代理工作,其他多方雇佣关系、变相雇佣关系和依附性自营职业等。2018年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者达2.65亿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60.94%,而农村转移劳动力又占非正规就业人员的92.6%,非正规就业成为农民工城市就业的主要渠道。非正规就业劳动者规模大、劳动条件差、劳动关系不稳定、福利水平低,也即农民工就业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农民工是我国收入最低也是最辛苦的阶层,虽然他们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中国制造的基石,但是农民工社会底层的地位使得他们常常遭受着歧视与不平等待遇。他们的工作环境恶劣,工资待遇低且常被拖欠,大多数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岗位,社会保障待遇不足,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2.选题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越来越多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就业,从而形成一个群体即农民工群体。农民工由于一些政策及自身学历技术水平低下等原因,往往会受到就业歧视,被区别对待,被给予不公平待遇,多从事薪酬少、工作量大、技术含量低的岗位。这些现象对经济社会产生了很多影响,本文重点研究的就是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经济社会效应分析,具体研究其对劳动力市场、社会生产效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影响,从而提出解决方案,如何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保护农民工权益,以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解决的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徐玉龙、王志彬、郭斌(2007)研究表明在替代关系情况下,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会导致城市就业人口数量的增加,但会损失更多的农民工就业岗位,进而使总的就业岗位减少,而当城市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不存在替代关系时对农民工就业限制不会导致城市就业人口的增加,农民工大量失业反而使社会总就业量减少。严善平认为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主要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特别是对农民工的就业和工资歧视。李长安(2010)认为,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客观存在,由歧视引起的农民工和城镇职工收入差距达70%。范婧(2014)通过应用经济学的供给—需求原理对新时代农民工就业歧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得出就业歧视增加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个人成本;就业歧视增加了城镇职工的就业量和工资水平,但是以减少农民工的就业为代价的;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和利润的下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造成农村劳动力和城市资本结合的收益减少,最终导致社会总福利的减少。
2.国外研究现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月1日—2022年3月15日:撰写论文,提交论文初稿,完成中期检查
2022年3月16日—2022年4月25日:修改、完善论文,论文定稿
2022年4月26日—2022年5月10日:论文查重及查重后修改
5. 参考文献
[1]胡世文,梁伟军.实现体面劳动:非正规就业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理论审视与推进路径[J].学习与实践,2021,No.450(08):117-124.
[2]乔刘玥,丁福兴.农民工的市场歧视现象及其消除路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v.32;No.505(05):238-239.
[3]刘超,李瑞,马俊龙.城市规模、就业歧视与农民工就业匹配[J].经济科学,2020,No.239(05):86-98.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