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分析中国金融脱媒的发展开题报告

 2023-01-29 05:12:1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利率受到央行货币政策手段的限制并不能充分发挥资金价格的作用,利率市场化即是指其定价权突破政府的管制回归金融机构的自主决策之中,金融机构根据资金流向、经济运行状况调节利率价格的波动大小。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传统的中央银行存贷利率政策工具作用效果趋于减弱,货币市场利率在金融市场上具有基准利率的参考价值,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则依据金融市场供求关系自发形成。利率的传导机制、结构管理、决定方式影响着利率市场化的实现程度。

而金融脱媒现象最早起源自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Hester (1969) 首次提出了金融脱媒的概念,即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理财市场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使得商业银行的金融脱媒趋势逐年显著。

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强力发展,金融脱媒的效应幵始在我国银行业逐渐显现,居民与企业不再仅仅将银行存款与银行贷款作为其资产主要的融资与资产保值途径,而是通过在股票、基金、保险以至民间金融市场完成资金的直接交易,居民企业储蓄存款与贷款的不断分流对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形成严峻的挑战,而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净息差空间进一步收窄,进一步削弱了存贷差为主的经营格局地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在市场资源配置过程当中,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用,资金流向和配置随着央行放宽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浮动空间而不断得到优化。一方面,银行存贷利差空间不断收窄,例如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平均利差从1980-1985年的2.17%转变为1986-1990年间的1.63%,收窄了54个基点。

金融脱媒使得银行优质客户资源随着资本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而导致贷款替换产生大量流失,股票和债券市场融资成为一些业绩优良的大型集团公司更加青睐的方式,具有良好的资金运转能力的大型企业对银行的融资需求逐渐削弱。据中国互联网金融报告显示,第三方支付市场的迅速起成为金融脱媒的新形式,国内己有已超过100多家的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连续五年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增长量和产业增长百分比超过100%,突破2万亿元的市场年交易额进一步影响了银行业的经营业绩并引发银行的业务转型。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同质化的经营战略己经无法适用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面对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双重因素的作用,商业银行亟待转变原有的经营策略,提高经营效率。银行经营管理的转变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增加盈利的需要,也是银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经途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金融脱媒的后期研究主要是从金融脱媒的动态视角展开的。Merton(1995)提出金融创新螺旋理论(FIS理论),该理论认为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更适合提供为少量客户特别定制的金融产品,而金融市场则倾向于为大多数客户提供具有标准化条款并且在定价上能够被交易信息充分披露的金融产品。从动态角度分析,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是一种相互协调的依存关系。在此基础上,Saffo (1998) 首次提出脱媒校正理论(Re-intermediation)。该理论认为金融脱媒不但不会使像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中介消失,反而会促使更具活力的金融中介组织被不断创新出来,形成金融脱媒的校正效应。之后Nissen(2000)指出,金融脱媒推动了商业银行自身的金融创新,使其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风险管理体系的同时,增强了盈利能力,提高了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我国学者近几年在金融脱媒领域结合中国实际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宋旺 ( 2011) 利用MS-AR模型对中国金融脱媒指标的测度结果表明,在银行部门和金融部门两个层次以及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中国都出现了明显的金融脱媒。中国金融脱媒的趋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下去。任碧云(2012)瑏瑠分析了刚刚平息的金融危机使金融脱媒的多个环节暴露出原先潜在的风险,通过#8220;金融脱媒的影响-影响中表现出的风险-脱媒风险的控制#8221;从另一面揭示了金融脱媒在中国的演进和发展需要健康的引导和谨慎的利用。当前,随着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的巨大影响,更应在研究时加入显著影响商业银行金融脱媒进程的关键因素,建立起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模型,进一步深入评估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冲击的动态影响。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撰写方案

1.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研究金融脱媒的理论产生背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Mishkin F.S., The Economics of Money[J]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Massachusetts: Addison Wesley, 2001.[2] Donald D. Hester.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and Policy[J] .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vol.1,issue 3:600-617.Aug,1969.[3]Tan A C K, Goh K L.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in 1990s:Implications onMonetary Policy in Malaysia[J]. 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50(1):1-27[4]Gorton G, Pennacchi G. Money market funds and finance companies:Are they thebanks of the future?[J]. Structual change in banking,1993:173-214[5]Scott K E. Mutual funds as an alternative banking system[J].Journal of Institutional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JITE),1998:86-89[6] Harmes . A. Mass Investment culture(C). New left Review,2001,9:103-124.

[7]辛琪.意大利金融脱媒简介[J].国际金融研究,1990(8):45-46[8]李扬.金融脱媒弱化货币调控效力口(N).上海金融报,2008(2)[9]唐旭.多层次金融市场与金融脱媒[J].中国金融,2006(14):10-12[10]Allen ,F., A. M. Santomero,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 Journal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8,21,1461-1485[11]陆岷峰,任亚军,施勇.金融脱煤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分析[J].上海金融,2008,6:93-95[12]宋旺,钟正生.金融脱煤度量及国际比较[J].当代经济科学, 2010(3):26-3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