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对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报道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22 03:38:0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中国凭借着强大的国家力量和团结一心的上下协作,以及此后持续执行的长期且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成功遏制了新冠疫情在国内的蔓延。但同时,一些西方国家以疫情作为政治攻势,特别是少数西方国家政客和媒体从舆论、外交、安全等领域对中国发起疫情政治攻势。

研究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新闻建构,对于了解西方对中国的抗疫态度、拓展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和为后疫情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主要针对西方主流媒体报纸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德国《明镜》周刊自2020年1月起的涉华抗疫报道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发现西方媒体对中国抗疫事件新闻报道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疫情初期对武汉疫情报道恐怖化污名化、武汉疫情后动态清零政治化以及常态化时期隔离政策的不人道。

将新闻样本进行量化分析,运用新闻话语分析和议程设置理论探究西方三家主流媒体的新闻建构对中国的形象展现和其具有什么样的报道特点。

在疫情初期报道上,西方主流媒体主要通过“武汉病毒起源论”和“限制疫区人身自由(包括封城、强制戴口罩、隔离)”等新闻内容建构起对中国抗疫行动的不实报道和虚假信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闻话语建构研究

话语分析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西欧语言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经过40余年的时间,话语分析逐渐从语言学、社会学领域拓展到文化研究、媒介传播学领域,演化成一种研究方法和分析策略.西方学者认为话语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社会意义建构,即话语是社会实践的反映者与主要建构者。

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与福柯认为,话语的斗争本质上是权力的斗争.费尔克拉夫将话语分析划分为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的三个维度,并明确提出了“话语'这一概念,即:话语是对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的客观反映和描述,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建构或“形成”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也就是说,不同的话语以不同的方式建构不同的实体,同时又将人置于不同的社会主体地位。1998年,图恩梵迪克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中,将话语的研究延伸到媒体领域,指出新文化与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新闻生产者的社会政治态度。

通过对知网进行检索,筛选,国外媒体新冠肺炎涉华报道的研究现状,总体来看,研究者来自学界和业界,关注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些研究者分析了疫情期间外媒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如朱佳明对China daily和newsweek相关报道做了分析,讨论如何理性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李佩瑶讨论了疫情期间西方污名化报道的类别,特征以及成因。并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策略进行了思考,提出面对污名化报道,中国应传播价值观念布局媒体矩阵,并深化公众外交。高金平则则讨论了疫情期间,外媒呈现中国形象的变化,并为提升国家形象提出了提振公众信心、善用平台媒体重视叙事策略、有力回应偏见、及时澄清谣言的建议。另一部分研究者聚焦于对外媒关于新冠疫情报道,据体报道策略的分析。蒋玉鼐分析了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今日俄罗斯这四家西方主要媒体新闻网站对新冠疫情的报道特色,以期从中借鉴经验;张丹萍对外媒关于中国新冠疫情的报道做了量化分析,认为西方媒体在“事实报道”和“价值评判”之间寻求平衡。针对西方媒体报道,包括新冠疫情在内的突发公共事件中,表现出来了偏见和污名化,杜国栋则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可以看到现有关于新冠肺炎期间外媒涉华报道的研究,都是站在新闻学角度的单学科研究,还存在着研究范围扩大,研究不系统、不深入的问题,甚至还有一些研究由于样本选取出现研究结论相互矛盾的情况。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针对西方主流媒体的研究总体较少,研究问题多集中于建构主义范式下国际上形象“他塑”问题的研究。研究的主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人权等方面,覆盖面广泛,但分析大多数停留在文章主题的分类,继而得出既定的表面看法。此外,既往研究的数据样本在时间上draw为九元,亟待补充最新的语料和数据。因此,本选题针对近年全球性重大事件新冠病毒疫情,选取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德国《明镜》周刊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相关涉华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新冠疫情中对中国抗击疫情的新闻建构问题。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方法:

拉扎斯菲尔德和贝尔森认为:“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本研究将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22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西方三家主流媒体涉华疫情报道的传播内容,进行逐篇、逐日、逐月、逐年的系统分析。并立足所研究的对象,确定取样方法,收集相映资料,构建研究类目、数据分析等步骤,对所选取的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在借鉴前人关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媒介建构、外媒涉华报道等研究基础上,以“篇”为分析单位,建立三家主流媒体涉华新冠疫情报道编码框架,共设立13个编码类目,分别为:变量1文章排序,变量2新闻标题,变量三报道年份,变量4报道月份,变量5报到日期,变量6报道题材,变量7报道篇幅,变量8报道主题,变量9报道基调,变量10报道来源,变量11是否配图,变量12对中国的描述,变量13对中国的评价。本研究的编码类目建构既包含了封闭性问题,也包含了开放性问题,对定量研究予以补充,以期将定量研究和探索性定性研究相结合,使研究者在分析西方三个主流媒体新冠疫情报道建构更加准确,更具客观性。

5. 参考文献

1.何霞,《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04

2.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郭镇之,邓理峰.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现在与未来[J].新闻大学,2007(03):55-67.

3.张亚男.境外媒体突发事件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以《纽约时报》盛华疫情报道为例[D].河北大学.2021.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