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非典”、“新冠”报道的内容分析与框架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07 01:13:1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作为社会风险的显性表征之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公民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自身生命权、健康权的重视越来越突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越来越受到人民的重视,对与之相关的报道也越来越敏感,需求量逐渐增加。而媒体作为公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承担着满足公众知情权,安抚受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责任。

2003年“非典”以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从以往的“卫生报道”、“危机报道”、“灾难报道”中独立出来,成为了一个特定的新闻种类。公众对这类报道的期待也“更上一层楼”。因此,媒体要提升报道突发性公共卫生的能力,及时告知关键信息、梳理事件脉络、探究问题源头、提出建设性意见。

今年爆发的新冠疫情是我国目前为止所面临的最大的一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媒体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较之以往有了新的提升。无论是报道形式、报道主题还是报道理念都有着显著差异。为此,本文拟运用新闻框架理论,通过对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报道的量化分析,在“非典”和“新冠”两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表现,从变化的轨迹中窥探我国主流媒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发展历程。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1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拟用内容分析法并借鉴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在“非典”与“新冠”这两件不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不同表现进行研究并分析所取得的传播效果,探讨主流媒体十几年以来的报道理念与报道策略的变迁,从中探索出一条主流媒体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可取路径,使主流媒体在移动互联技术发展背景下“人人都有麦克风”趋势带来的信息迷雾中更好地发挥“定盘星”作用,提升公信力。

2.2写作提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关于“非典”的报道研究

在中国知网中以“非典报道”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搜到118篇文献。这些文献中关于“非典报道”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研究“非典”时期媒体的表现。如张君昌和郑妍在《媒体舆论与全民动员——中国传媒抗击非典报道全景透视》(现代传播,2003)中分三个阶段对中国传媒抗击非典报道进行了全景透视,对每一个阶段中的媒体表现都做了抽样调查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并且以小见大,从抗击非典报道的角度出发做出关于媒介的角色回归、 体制改革、 环境监测、 生态平衡、 报道方式等问题的思考。陆彩荣在《如何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机制——从抗击非典报道看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对策略》(中国记者,2003)中以《光明日报》为例,提到《光明日报》在非典期间使出“非常手段”,不仅将科技部和记者部联合起来、还调动北京总部专业部与地方记者两支力量,探究了我国媒体在非典期间的举措,强调了媒体要建立完善突发新闻应对机制的重要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1月15日前——搜集资料,确定选题

2022年12月11日前——查阅资料,完成开题

2022年12月12日至2022年2月10日前——继续搜集资料,完成初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陈阳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二版 2015-9-1

2、崔士鑫.主流媒体如何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宣传报道——以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J].传媒,2020,No.322,14-18.

3、李建楠.从《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话语分析看中国社会变迁[C].中国海洋大学,201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