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焦虑与镜像展演:豆瓣九八五废物引进计划小组主体异化现象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07 01:13:1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被网民视为文青聚集的豆瓣,有许多不同的讨论小组。其中有一个小组,因为 最近屡次被新闻报道或者网络热议而渐渐为人知晓和瞩目,该小组被组长和成员一致命名为“九八五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在这个小组里聚集的,大多是一些国内外重点建设高校里自认为自己是“差生”或者不属于他所身处环境的人。他们每天发帖,以此缓解焦虑,报团取暖。

事实上,近几年来,尤其是疫情的影响,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常见。不仅在双一流大学里,其他普通大学,我们都能发现“内卷”现象越来越严重。学生们通常从刚进入大学开始就制定实习或者考研、保研的目标,每天在同学和老师面前表现出自己积极和上进的一面,实际上却因为竞争越发激烈的环境而不断焦虑,自己一人独处时越发抑郁,甚至引发种种心理问题。

在这一小组里,我们经常能够看见有人发帖,询问的内容通常是:“这样一直努力下去什么时候才能休息?”,亦或“好累,周围的人都太厉害了,根本比不过。”。无数的大学生们都在因为同龄人所赋予的压力而焦虑不已,尝试向前追赶,却身心俱疲。

选择豆瓣的这一小组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身份焦虑”作为研究主题,原因就在于此。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虽然被列举了太多优秀学长学姐和杰出人士作为例子,自己也曾拼命追赶努力成为这样的人。但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杰出和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是少数,大多数的人都只是普通人。但是学校通常在教育我们成为优秀的人才上面做了很多,却很少教会我们如何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这个事实,没有教育我们如何接受自己的普通。

本篇论文尝试以“九八五废物引进计划”这个小组和其发帖的内容为例,探讨当代大学生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危机和同辈压力现象,尝试为缓解这一现象而寻找出解决的路径。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篇论文尝试以“九八五废物引进计划”这个小组和其发帖的内容为例,探讨当代大学生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危机和同辈压力现象,尝试为缓解这一现象而寻找出解决的路径。

2020年,高校学生自杀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在各种各样的自杀事件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同一个理由,那就是同辈压力和身份认同危机。豆瓣“九八五废物引进计划”小组里的各类发帖和形形色色的问题,就为我们探寻这一理由揭开了序幕。

现如今,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和身份焦虑的心理已经十分普遍,各类社会竞争加剧,疫情的发生给其最后沉重的一击,工作机会的减少,经济形势的下调,逼迫学生不得不更加努力、经过有时1:100的艰难竞争来争取到一个工作岗位。但也正因为此,天性不喜竞争或者内向的学生通常会感受到压力的存在,在社会、家庭、学校赋予其的压力下不堪重负。可以说,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已经刻不容缓。本篇论文所尝试想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在于此。对此,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来进行讨论,社会所提供的经济援助和加大工作岗位供给是一方面。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挫折教育的训练,家庭应更加关注学生心理问题,从三方面关爱学生成长。

该篇论文将首先以豆瓣小组为切入点,简述其小组和以它所代表的大学生身份焦虑现象之后归纳其出现的表现,总结产生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法。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针对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和身份焦虑研究这个选题,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学者发布文章分析,也对诸如大学生自杀现象等个案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并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但是,仅仅是针对豆瓣“九八五废物引进计划”这一小组和小组内的相关问题的研究,目前只有几篇新闻报道有过提到,还没有论文具象化的指向这个活跃在网络上的群体。

同时,从近几年国内的新闻报道来看,大学生心理问题现象依旧没有缓解,随着疫情的影响,反而有渐渐严重的趋势。仅2020年这一年,国内高校大学生自杀现象就已履见报道。因此,选择身份焦虑与镜像展演作为研究的课题依旧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篇论文准备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探索来进行写作,深入挖掘所研究的网上小组的成员及发帖内容,以以下计划撰写论文:

一、大学生身份焦虑和镜像展演的理论及表现

(一)、豆瓣“九八五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实例研究

(二)、对于所产生现象的理论诠释及分析

二、大学生身份焦虑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方面

(二)、学校方面

(三)、家庭方面

(四)、自身原因

三、应对当代大学生身份焦虑危机的方法与途径

(一)、社会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家庭层面

(四)、自身层面

四、总结

5. 参考文献

1.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09-19

2.乔治 劳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M】. 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97.

3.俞可平.社群主义(修订版)【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7.

4.郭金山,车文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51-55.

5.黄智君.消费文化与青年认同危机【J】.青年探索,2006,(5):68-69.

6.邓治文,卿定文.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状况研究【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0-123

7.徐晓娟.以人为本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J】.台声,2005,(8):22-23

8.蔡志强.认同、信任和宽容:危机治理的重要社会资本【J】.科学社会主义,2006,(5):99-100

9.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 求实杂志,2006,(24):4-6

10.张典兵.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迪【J】. 江淮论坛,2006,(1):98-100

11.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6-198

12.杨雪龙,朱坚.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对应激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关系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3,04

13.曹加平.大学生自杀:归因及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2012,19

14.郭砚君.社会成就归因认知与社会公平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

15.巢传宣.基于心理解剖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探析【J】. 江西社会科学,201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