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不断上升,与此同时,由于财政支出的增加,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将逐步扩大,又会带动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在我国现有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之间经济发展与财政的竞争,加剧了投资的冲动与财政支出的膨胀, 由此带来GDP持续快速增长与地区间财力的严重失衡。在我国,由于东部地区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经济发展较快,其经济实力远比中西部地区要高。这就造成了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地区间经济实力的差距会造成各地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平衡,东部地区的人们能够享有较多的公共服务,而中西部地区则由于财政资金有限,无法满足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要求。这种情况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导致各地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太大。
国家逐步建立财政转移制度,来调节地区间横向财力非均衡,为地区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制度以来,为弥补财政分权带来的地方财政支出缺口,我国建立了一系列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额度不断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更是加大了对中西部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以寻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及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级政府之间财力分配不均衡的问题,缩小了各地区之间财力的差距,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转移支付目标不明确,运行基础不稳固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葛乃旭(2005)通过分析转移支付制度实施前后财政能力系数、基尼系数等指标分析认为,现有转移支付制度具有一定均等财力效果,但不是很明显,无法改善日渐扩大的地区差异。在现今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划分不清,存在地方过分依赖中央的现象。唐沿源( 2010) 用地方对公共品的需求弹性刻画税收努力,实证考察结果表明转移支付使地方税收努力普遍降低,地区收入水平越高,财政支出中来自上级政府转移支付的比重越大。Bahl( 1971) 认为当地方政府在接受中央的转移支付时,就会将其作为地方税收的一个替代,地方对中央的依赖导致了地方财政努力的下降。
(二)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资金总量结构不合理,保留地方既得利益的现象。专项转移支付大于一般转移支付,一般转移支付规模不足,并没有达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的。乔宝云、范建勇、彭骥鸣( 2006) 发现,在以税收返还和总量转移支付为主要内容的转移支付制度抑制了地方财政努力程度,且富裕地区的财政努力程度低于贫困地区,使得地区人均财政收入进一步拉大。尹恒等(2007)则基于我国县级地区财政数据,利用基尼系数收入来源分解方法研究我国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认为转移支付反而拉大了地区间的财力差异,其中专项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最不均等。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10日——完成选题工作;
2.2022年11月30日前——完成开题工作;
3.2022年3月17日前——完成初稿和中期检查工作;
5. 参考文献
[1]陆杰.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律思考[N]. 山西日报,2018-12-11(014).
[2]姚东旻,王麒植,李静.事权属性与专项转移支付——来自省级差异的博弈均衡[J].经济学,2018(05):30-42.
[3]构建科学高效的专项转移支付体系研究——以中央与湖南省为例[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8(10):51-56.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