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财政转移支付能弥补地区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义务教育的大部分经费是由政府承担,而我国把举办基础教育的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投入的义务教育资金是否充足、配置是否公平,成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南方与北方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这种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各地提供基础教育能力的不同。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县市财政收入还不及发达地区的一个乡镇,却同样承担着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当前,我国地区间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已成为困扰教育发展的关键。穷地方办穷教育,富地方办富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发展中大国,有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中小学在校生多达1.6亿。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一个惠及十三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差距也在农村;我国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省际及省内县际之间的差距较大并有扩大的趋势,我国农村教育面临严重困难。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如果农村教育的现状得不到根本改变,全面小康就无从谈起。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是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对农村扶持的根本之计。
长期以来,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难题。随着我国#8220;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8221;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实行,特别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进行,建立和规范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政府财政预算,加大教育投入,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 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省际及省内县际之间的差距较大并有扩大的趋势,我国农村教育面临严重困难。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然而,现实的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滥用、挪用、使用效率低下,制度的安排对平衡各地财力、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效果并不大。
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格局是:中央、省、地方三级。中央财政的直接补助,虽然单笔补助金额大,但是通常补助面窄,随机性强,而且通常由省级财政斟酌决定、统筹安排分配,因此中央补助不能成为地方义务教育发展的常规资金来源。地级市的补助通常发生在财力富裕的地区,随着#8220;省管县#8221;制度的全面实施,地级市没有法定义务对县级义务教育进行补助。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引言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
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
5. 参考文献
[1] 马国贤.2001.《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 王振东.2005.《论义务教育财政保障体系》.中国教育学刊 (6)
[3] 杜育红.《中国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1)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