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科普教育视角下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传媒大厦图书馆景观设计开题报告

 2023-11-26 10:58:4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景观行业的不断细化发展,公共科普教育功能越来越成为建筑景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公共科普教育的景观设计也逐渐受到重视。基于当代科学技术文化的科普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事业,而建筑景观通常要具备承担公众服务职能,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公共科普教育内容与建筑景观的公众服务职能密切相关。在景观设计实践中体现与科普教育的有关的艺术文化设计要素,有利于普及使用人群的科学文化素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基于景观细部设计,创新性地提出部分能够表达科普教育功能的景观设计方案,在道路铺装、植物配置以及配套构筑物上展现场地属性和地域文化特色,并展现科普教育功能。突兀的、生搬硬套的景观文化承载无疑是较为失败的景观设计,因而本课题拟解决科普教育功能在景观文化承载中不够充分呼应场地属性和地域文化特色,科普教育内容在景观设计中缺失、不够专业、不够明显和寓意不准确等问题。在表达科普教育内容上,场地属性和地域文化是其重要承载体,而较为合理地在文化属性中体现科普教育内容是本课题的难点所在。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摘要

本文通过景观细部设计方面,研究并论述部分在场地属性和地域文化上展现科普教育内容的创新方法。公共科普教育在景观中大致以景观构筑物和小品的形式表现,在景观细部设计上不够明显。通过深入了解场地属性和地域文化内容,通过一系列造景手法体现文化感知,在景观的塑造上提高与使用人群的互动,加深文化理解,优化文化体验效果,进而在景观设计实践中能更加稳定地展现场地文化中的科普教育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方案

在景观概念上基于科学技术文化为主题进行方案设计,兼顾景观视线的同时在景观流线上借鉴工业设计风格,象征科技文化。科学合理配置当地植物树种,竖向设计上体现当地民族文化特征,尊重当地民风民俗,并相对体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汇和贯通。科普内容贴近生活,在景观步道和休憩空间中加入人性化设计。道路铺装以视觉符号引导为主,减少文字叙述。景观构筑物和小品在轮廓和色彩上要大致统一主题风格,以免产生理解障碍,在不同的功能空间中相对应给予色彩和外形上的变化以示区分。

设计风格贴近现代景观设计,雕塑和精神堡垒等构筑物以及入口形象能够展现科普教育文化主题。景观流线上体现由聚到散,再由散到聚的特定节奏效果;景观流线为承载当地文化的网络,文化象征和当地特色景观用景观节点来表示。该地区附近旅游资源众多,景观特色鲜明,将当地的特色景观例如雪山、湖泊、草原、戈壁、沙漠等用形状和符号象征,以满足本地人群的认同感,为外地人群提供了当地景观旅游的科普功能。场地内的景观要素本身也能够象征当地的特色景观,水体象征高山天池和内流河时令河,植被象征绿洲,坡地草坪象征草原,而碎石代表了戈壁,黄沙代表了沙漠。此外铺装色彩也可参考当地特色景观的色彩,白色是天山上的积雪,褐色为戈壁,而黄色是沙漠。构筑物的色彩通过蓝色、橙黄色、橙红色等醒目的颜色来提高辨识度,冷暖色对比,既寓意当地昼夜温差大的地理现象,在视觉上也增强了景观设计的活力。此外,橙红色代表当地的番茄种植产业,褐红色代表了当地的大枣种植,而白色代表了棉花种植产业,这也是对当地特色农业的象征性宣传。

当地气候昼夜温差较大,且降水量稀少,限制了树种的选择;而对当地树种不够熟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计方案。冬季当地盛行干冷的西伯利亚高压,冷空气强劲,风力大,降温幅度大,对该场地的使用人群极为不利,必须要在场地的西北方向设置能够抵御强风的防护林。夏季当地受下沉气流控制,以晴天为主,场地内白天地表气温很高,晚上气温很低;设置部分水体来缓解过大的昼夜温差,设置带顶的景观构筑物和挡墙抵御强烈阳光照射。干冷的强风和强烈阳光照射会缓慢损坏场地内的构筑物和小品,因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美化装饰,降低成本。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工作计划

第1-4周(23.01.02-23.01.29):根据选题要求进行资料归拢、查询与收集。

第5-6周(23.01.30-23.02.12):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研究分析,撰写开题报告。

第7-8周(23.02.13-23.02.26):研究电子地形图,并查找相关设计案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