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1、就业期望影响充分就业的实现(社会层面)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期望作为影响大学生充分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新目标”,这为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突显了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作这一现实背景。2022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人,首次突破千万人,总量和增量均为近年之最,但毕业生就业的落实仍存在较大问题。已有研究认为,“就业期望越高,就业情况越不理想”。与目前就业市场的“长衫现象”的形成相呼应。央视网等媒体评述大学生不愿脱下长衫进行向下兼容的劳作性就业,归根结底是大学生们的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环境不匹配的社会矛盾。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其就业期望关联性强,就业期望对就业主体充分就业实现的影响不言而喻。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主体是应届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就业期望作为影响大学生充分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和研究。目前,学界对就业期望的基本概念达成共识,由于就业期望是个体最初的主观就业心理反映,与个体通过就业获得的利益、需要和理想紧密相关。就业期望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自己将要从事工作的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期望目标,反映的是就业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
本文研究打算采用对就业期望的外延进行分类的方法来描述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期望状况,并从薪资期望、就业单位性质期望、就业区域期望和就业去向期望等方面来关注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就业单位按所有制分类分为两大类,即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之上,本研究假定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因素主要可以从学生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学习背景和学生人力资本因素等四方面来考察其就业期望的内在影响关系。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文首先围绕研究的主体——大学生就业期望,收集文献和阅读文章,通过中国知识发现网络平台、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等网络知识数据库,查阅国内外文献和相关专著书籍,整理分析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为本文的研究内容选取、指标设定以及调查问卷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1] Peng Xiao Jian,Zhang Li Na. Employment Expectation: FactorInfluencing Graduate Employment[J]. Advanced MaterialsResearch,2013,850-851(850-851). [2] The WageExpectations of European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tudents[J]. The Journal ofHuman Resources,2004,39(4). [3] Mindi N. Thompson,Linda Mezydlo Subich. Therelation of social status to the career decision-making process[J]. Journal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6,69(2). (1)2024年12月:就论文选题(范围)广泛查阅资料,与指导老师共同商定论文具体题目; (2)2024年1月上旬--2月初:进一步查阅资料,梳理文献,撰写综述,学习、了解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大致进程; (3)2024年2月上旬--4月8日:拟订论文提纲,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调查问卷;根据任务书撰写开题报告并及时在毕业论文系统中提交;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4. 参考文献
5. 计划与进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