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本文主要研究劳动者个人信息权的相关问题,发现在劳动关系各阶段中保护劳动者个人信息权存在的难题并探究劳动者个人信息权的保护路径。在大数据时代,伴随着现代科技应用的层出不穷,个人信息的收集呈现出加速、轻易且常态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以满足其知情权等原因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及处理劳动者的个人信息,但在此过程中,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个人信息与隐私权的事件频发。如2019年,京东公司基于管理需要,需梳理员工间亲属及同学关系,要求员工限期提交相关信息,如果未按实际情况提报,将视为违反公司诚信原则。此事引发热议,大部分学者认为此举属于过度收集员工个人信息,侵犯员工权益。由于资强劳弱的特征,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本身处于弱势地位,使得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权在当下更加具有急迫性和重要性。
当下我国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仍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劳动者个人信息权的保障之前主要是依靠民法路径,并未对劳动者个人信息权有清晰的定义和完善的保护程序。2021年8月20日,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通过使我国劳动者的个人信息保护迎来全新的阶段,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至今,学者们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相关概念界定、原则重构,强调劳动者个人信息权的特殊性,认识到劳动者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多重挑战。但现有研究劳动者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文献仍相对欠缺,不够深入,存在着如研究视角局限于从个体权利层面探索劳动者个人信息权的保护路径、未从程序性保障措施的角度为劳动者个人信息权提供保护路径、未就是否应该不加区分劳动者类型而给予同等保护的角度加以阐释等重要问题。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首先就劳动者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的相关概念进行文献综述,充分了解已有的研究思路、方法与成果,探讨保护劳动者个人信息权的必要性与基本原则。其次,界定劳动者个人信息权的概念并分析其与隐私权的联系与区分。然后再对一些劳动者个人信息受到侵害的案例进行研究,从而认识到在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基础上劳动者个人信息权保护问题的根本原因,重点分析劳动者个人信息权益保护所面临的挑战,归纳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他地区的研究现状进行参考,最后结合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建议,完善多元救济途径,从实质上保障劳动者的个人信息权,为妥善平衡用人单位管理权与劳动者个人信息权益之间的冲突提供帮助。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绪论部分。对所研究的课题及劳动者个人信息权背景、目的以及研究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对本文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说明。
第二: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分为劳动者个人信息权的属性界定、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区分与联系、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对其个人信息权造成的影响、对劳动者个人信息权保护的困境以及已提出的保护路径,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
第三:劳动者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现状及问题分析。通过整理较为典型的实际案例,总结劳动者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现状,从而进一步分析阐述劳动者面临的救济问题,明确权益救济的着力点。
第四:结合现状存在的问题,基于人力资源角度提出劳动者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的完善建议。
第五:最后一部分为结语,对前文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论述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有待改进之处。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4.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 人格权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 201209.761.
[2] 吴文芳.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社会法属性及其法律意义[J].法治研究,2022(05):26-36.
[3] 吴文芳.劳动法典中的个人信息保护[J].北方法学,2022,16(06):44-48.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4年12月:就论文选题(范围)广泛查阅资料,与指导老师共同商定论文具体题目;
(2)2024年1月上旬--2月初:进一步查阅资料,梳理文献,撰写综述,学习、了解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大致进程;
(3)2024年2月上旬--4月8日:拟订论文提纲,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调查问卷;根据任务书撰写开题报告并及时在毕业论文系统中提交;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