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课题的意义:
水稻穗发芽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穗发芽后的水稻不仅产量会明显降低,而且水稻籽粒品质以及来年播种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在高温潮湿环境中,无休眠的水稻种子容易出现穗发芽现象[1],在我国南方,约有1/3的年份会在成熟期遇到高温阴雨天气而发生穗发芽[2],同时,杂交水稻制种和繁种会因施用赤霉素而加重穗发芽的发生[3],一般为10%~30%,沿海地区高达60%~80%[4]。因此,研究水稻穗发芽的遗传及分子机制对培育抗穗发芽水稻优良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研究进展: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研究影响水稻穗发芽的基因,培育具有适度休眠性的水稻品种。
研究内容:利用易穗发芽粳稻品系B1923与耐穗发芽籼稻品系9311构建分离群体,对亲本、F2群体、F3和BC1次级群体的穗发芽性状进行调查,筛选双亲多态标记,建立F2和F3等群体的分子数据,分析分离群体。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定位群体要用高代回交群体,减少背景的干扰以及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田间种植及性状调查
材料种植:将亲本B1923和9311以及F2、F3和BC1,单本栽植种植。田间水肥管理等同于常规大田,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穗发芽鉴定:调查各家系及亲本抽穗期,即单株第一穗穗尖露出叶鞘2-3cm记为该单株抽穗期。抽穗后35d,脱粒后及时进行发芽实验,取50粒成熟饱满的种子置于铺有两张滤纸的9cm培养皿内,于30℃和100%相对湿度条件下发芽,检测第7天的发芽率,设三次重复,以双亲为参照。以胚根和/或胚芽超过半粒种子长作为发芽标准,用种子发芽率来评价种子休眠性的强弱。
4. 研究创新点
运用高代回交群体和自交分离群体同时对该位点进行验证。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缩小区间,继续回交,得到近等基因系。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