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强、弱势粒温差的昼夜变化规律开题报告

 2023-02-18 14:19:3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水稻强、弱势粒温差的昼夜变化规律

1.1课题的意义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但是极端天气频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缺乏等因素使得水稻生产中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非常容易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Shi等,2017)。全球变暖导致夜间气温上升,作物体温随之增加,高温引起的夜间呼吸作用的增加会造成光合作用的损失(Peraudeau等,2015;Bahuguna等,2017)。本项目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水稻强、弱势粒为切入点,借助红外热成像及测温技术、形态解剖学技术和常规生化分析等现代生物学研究技术,比较水稻强、弱势粒温度上的差异和昼夜变化规律,探明生态环境因子、形态差异及代谢生理对强、弱势粒温度的影响及贡献大小,从而揭示水稻强、弱粒温差的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及温差与强、弱势籽粒灌浆的可能关系,可为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2.1研究的目标

本项目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水稻穗部强、弱势粒为切入点,借助红外热成像及测温技术、形态解剖学技术等现代生物学研究技术,比较水稻强、弱势粒温度上的差异和昼夜节律规律,探明生态环境因素、水稻形态差异及代谢生理对穗部强、弱势粒温度的影响及贡献大小,从而揭示水稻强、弱温差的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及温差与强、弱势籽粒灌浆的可能关系,可为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2研究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3.1研究方法

(1)强、弱势粒温度的昼夜节律

①穗部强、弱势粒温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4.1特色或创新之处

(1)采用红外测温技术和红外热像技术点面结合的方式,明确穗、叶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规律。

(2)结合形态解剖学指标、代谢生理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明确穗叶温差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4.2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2018年6月

盆栽秧苗移栽、施肥

盆栽管理

2018年7月

盆栽管理:浇水、除草

2018年8月

红外热像仪与测温仪的温度数据的对比及调试

植株温度测定的预实验,计算测定时间,制定测定计划安排

标准植株的处理及制定标准方法

预计实验材料开花期,开始标花、数据采集及取样

2018年9月

进行田间数据测定、采集、分析和取样

2018年10月

进行田间数据测定、采集、分析和取样

2018年11月-12月

进行室内实验

包括干物质测定、电镜观察及碳氮代谢测定

2019年1月-2月

处理并且分析数据

有300平方米的试验用网室和近80亩标准农田;在南京拥有智能透明型人工气候室。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