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课题的意义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满足人口不断增长对粮食增产的迫切需要,如何提高水稻产量己经成为当前水稻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育种上,经历了矮秆育种技术的发展、常规变杂交, 通过三系或两系杂交、超级稻育成,近年来又提出了新株型的概念等;而栽培技术上,提出了各种栽培措施,如合理增施氮肥、调节氮肥运筹、调节合适的株行距等。然而不管是育种和栽培在研究上都着重于提高叶片光合,而忽略了颖壳光合作用对产量和品质的贡献。例如,超级稻在实际生产中灌浆速率慢、籽粒充实差,严重制约了其高产潜力的发挥。因此,如何提高水稻产量潜力、打破水稻产量提升障碍已成为关键问题。我们亟待揭示水稻高产的生理机制,为解决水稻产量不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最终为实现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提供持久的驱动力。
2.国内外研究进展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研究的目标
水稻颖壳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可能是叶片同化产物的暂存器官,更是籽粒灌浆所需同化物的重要来源。本研究旨在明确水稻颖壳对水稻灌浆的碳贡献。以24种代表性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不同的氮肥处理,研究比较水稻穗、上三叶等对水稻籽粒灌浆的碳贡献,明确颖壳对籽粒灌浆的碳贡献的基因型差异和氮素效应,寻求获得水稻高产的机制。
2.研究的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
1.1试验材料
DW023、DW042、DW092、DW136、DW194、武育粳3号、宁粳5号、紫稻2号、DW033、DW089、DW104、DW146、DW192、武运粳7号、武运粳24号、武运粳30号、DW011、DW025、DW032、盐粳13号、淮稻10号、镇稻11号、宁粳8号、南粳5055。
4. 研究创新点
本项目主要研究是水稻的非叶源器官颖壳在水稻籽粒灌浆中的作用。
相比较叶片的光合作用,前人对颖壳这一光合器官的光合作用的研究较少,对颖壳对水稻灌浆的具体机制及影响尚不明确。
本项目研究的是颖壳贡献率的基因型差异与氮素效应及强、弱势粒在颖壳贡献上的差别及机制。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研究计划
首先,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相关研究进展,如水稻颖壳光合作用的研究、水稻灌浆的进程及机制等。其次,前往南京农业大学丹阳实验基地进行水稻试验样的处理,收获动态样。再次,在南京农业大学作物生理生态实验室进行实验。最后,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并撰写项目论文。
水稻颖壳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可能是叶片同化产物的暂存器官,更是籽粒灌浆所需同化物的重要来源。本研究以颖壳这一水稻穗部重要光合器官为切入点,以24种代表性水稻品种为材料,每种类型选取8个代表性品种,结合氮肥运筹。采用同位素分馏、现代生化分析等技术手段,比较强、弱势粒颖壳在生长发育、干物质生产上的差异;并基于源库关系,分析碳、氮和矿质元素在叶片、颖壳和籽粒之间的转运、分配,揭示颖壳对籽粒灌浆的贡献,明确颖壳对籽粒灌浆贡献的基因型差异与氮素效应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