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人们的部分行为在网络中得以隐藏,使个体在网络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离或违反网络规范、未达到严重的犯罪或网络成瘾的程度、并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危害后果的行为,包括网络过激、欺骗、色情、侵犯隐私及发布不良信息等行为,即网络偏差行为。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更为广泛,但这并不利于大学生之间进一步互动和友好相处,会使部分大学生产生内疚感和焦虑,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自恋类型、共情、心理特权与网络偏差行为关联密切。首先,不同的自恋类型对网络偏差行为存在一定影响;其次,共情是一种正性的特质,伴随高共情能力,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中会有更多的体谅和理解,对网络偏差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再次,心理特权感强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有权受到优待,从而避免某些社会责任,表现出更多的对不良行为的逃避,对网络偏差行为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心理特权也是网络偏差行为的重要成因之一。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1 研究内容:
自恋类型、心理特权、共情与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
自恋类型分为显性自恋、隐性自恋;共情分为共情强和共情弱;心理特权分为心理特权感强和心理特权感弱;网络偏差行为分为有网络偏差行为和无网络偏差行为。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3.1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3.2 步骤:
4. 参考文献
白杨,王佳宁.(2018). 心理特权量表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 心理学技术与应用. 6(12),752-759.
雷雳,李冬梅. (2008). 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的研究.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10, 5#8722;11
张凤凤,董毅,汪凯,詹志禹,谢伦芳.(2010). 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的信度及效度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8(2),155-157.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1-2.20 完成问卷编制
(2)2.20-3.20 完成问卷收集
(3)3.21-4.1 完成问卷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