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对城市流动人口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开题报告

 2023-02-25 04:19:1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当代中国,庞大的城市流动人口群体作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工业化和城市经
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工业化得以进一步推进的同时,并未真正进入城市现代制
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正规部门”就业,而是在“非正规部门”从事就业替代性
强、就业稳定性差、工作收入低的工作,以致中国工业化背景下出现“城市就业
二元结构”。中国的城市化或农业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为人口居住空间的改变,
并未体现城市化的真谛——劳动力由农业进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职业
性变。
根据《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4.7%,初中文化程度占55.4%,高中文化程度占16.7%,大专及以上占12.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在外出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6.5%,比上年提高1.7 个百分点;在本地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8.1%,提高 0.5 个百分点。这说明虽然“农民工”总体平均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但在逐渐增加。而通过对“农民工”就业、收入及教育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相对城镇居民,“农民工”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其收入水平也低于城镇居民,二者的这种相关性表明教育是影响“农民工”收入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的水平和培训决定了个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而教育的作用最终将反映到“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上。
《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也指出,当前我国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48.1%,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51.5%,绝大多数的“农民工”的就业仍然集中在二、三产业的对技术技能要求较低的行业。所以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要求不断的优化,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如果不针对数量巨大的“农民工”群体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改善和提升这些城市流动人口的素质和技能,职业技能缺失将成为城市流动人口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的最大障碍。以至于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不仅难以成为推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反而加剧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失衡,激化劳动力的结构矛盾,甚至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延缓。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日益展开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但在迅速工业化同时,
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的失衡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其特定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Robert E.Lucas(2004)分析了城市保持高工资的原因,指出城市高工资意味着更高的技能水平,城市环境更能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技能水平积累的越快,这种投资带来的回报越高。

Dearden et al(2006)对英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私人部门的培训可以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并提高其工资水平。

王美艳(2005),邢春冰(2008)对中国“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工资差距进行分解,发现相对于歧视等其他因素,来自教育水平的差距解释了二者收入差距的大部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撰写方案

1、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通过分析中国工业化背景下出现的“城市就业二元结构”,以及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总量上“供过于求”但是在质量上却“供不应求”的矛盾,寻找我国当前流动人口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Robert E. Lucas Jr.On The Mechanic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

2. L Dearden,H Reed,JV Reenen.The Impact of Training on Productivity and Wages: Evidence from British Panel Data.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mp;Statistics, 2006.

3. 王李.教育投资对“新生代农民工”非农收入的影响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