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课题的意义:
盐分是影响作物产量、威胁粮食安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1]。土壤盐化每分钟造成3公顷的耕地流失,与此同时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3亿,为如此迅速增长的人口提供足够的食物,开发盐碱地以及提高作物耐盐性具有重要意义[2、3]。高盐分造成了作物体内离子紊乱、细胞质内钠离子毒害以及水分胁迫[4]。水稻为盐中度敏感型作物[5],盐胁迫使水稻发育迟缓,抑制器官的生长和分化。随盐胁迫程度的增加,水稻叶片逐渐变短、变小,绿色也变浅[6],株高和植株干重明显降低[7]。盐胁迫抑制水稻各个生育时期的生物量积累,同时成穗率、穗粒数、千粒重也受到抑制,导致产量降低[8],而幼穗分化期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幼穗分化期遭受盐胁迫会导致穗粒数下降、结实率降低、千粒重降低,进而影响最终产量 [9、10]。开展水稻耐盐性研究,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水稻耐盐性对保障盐碱稻作区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研究进展: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揭示穗肥硅钾肥对盐碱地水稻产量的影响,探索穗肥硅钾肥对盐胁迫下水稻生长发育、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离子构成及稳态、产量及构成的影响,为穗肥硅钾肥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提供依据。
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思路:
在幼穗分化期,对盐碱地水稻进行穗肥硅钾肥处理,分别设置钾肥处理、硅肥处理、硅钾共施处理,对盐碱地水稻产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钠钾离子含量进行考察,明确幼穗分化期施用硅钾肥对盐碱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为实际生产提高理论依据。
技术路线:
4. 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通过浸种幼穗分化期施用硅钾肥,有效分析了穗肥硅钾肥对盐碱地水稻产量的影响,通过分析水稻生长情况、渗透调节系统以及离子含量及分布等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系统阐述穗肥硅钾肥对盐碱地水稻产量的调控效应及机理。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8年6、7、8月:文献阅读、收集相关资料,确定研究内容及重点;
2018年10月:进行试验并采集样品;
2018年11、12月:室内实验对取得的样品进行理化分析;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