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一)课题意义小麦赤霉病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极大,病粒基本失去使用和工业价值;染病籽粒还可产生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菌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A)等,人畜食用些病粒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中毒反应。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改变等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在北美、欧洲等小麦主产地区流行频繁,危害程度不断加重[1-2];在我国,今年也出现了小麦赤霉病发生区域扩大、流行频率升高、灌浆期病情加重的问题[3]。
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高抗、丰产、优质小麦品种,使用化学药剂仍然是防治赤霉病的重要措施。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本课题研究目标本课题以筛选出的对三唑类药剂有抗药性的小麦赤霉病菌菌株为研究对象,以敏感菌株作为对照进行试验,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对比菌丝生长曲线、菌丝干重、菌株产孢能力等一系列试验寻找抗药性的产生是否有普遍的规律,以及抗药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的差异所在,来探究小麦赤霉病菌株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抗药性机理。
(二)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选取对三唑类杀菌剂有抗药性的小麦赤霉病菌株和至少两个敏感菌株作为试验对象,进行以下九个内容的试验。
1. 菌丝生长测定;2. 测量菌丝干重;3. 测定菌株产孢能力;4. 测定菌株产子囊壳能力;5. 菌丝及孢子形态观察;6. 致病力的测定;7. DON毒素生物合成测定;8. Tri5基因表达;9. Cyp51基因克隆与测序,比较是否有点突变。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与实验方案1. 以实验室已有敏感菌株2021和田间敏感菌株BM-6、BM-50为出发菌株进行药剂驯化诱导,获得抗性菌株;2.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选出抗性水平较高、较稳定的抗药性菌株进行后续实验;3. 菌丝生长测定:将试验对象分别接在三个不含药的PDA培养基平板上,放在25摄氏度培养箱中;分别在24h、48h、72h的同一时间测量菌丝直径大小,制作生长曲线;4. 测量菌丝干重:使用YEPD液体培养基培养真菌,待生长期完成后,过滤菌丝、洗涤、离心、烘干、称量干重;5. 测定菌株产孢能力:用绿豆汤培养基进行培养7d,取出一部分进行稀释,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算得出产孢量,对比不同菌株的产孢能力;6. 测定菌株产子囊壳能力:将试验菌株在麦粒上培养7d 后,再在灭菌石英砂上保湿培养3d左右,菌株在麦粒表面都开始产生黑色的子囊壳,经过一段时间后,镜检成熟的子囊孢子;7. 菌丝及孢子形态观察;8. 致病力的测定:浸泡健康的种子并种苗;将试验菌株进行摇培;几天后将孢子接种在小麦苗上;十天后记录小麦上病斑生长度并拍照记录;9. DON毒素生物合成测定:通过DON毒素检测试剂盒来检测毒素含量。
样品中的游离呕吐毒素与酶标记的呕吐毒素竞争结合酶标板微孔中固相化的呕吐毒素特异性抗体,通过洗涤洗掉未结合的酶标记呕吐毒素,再通过酶的专一性显色剂显色根据显色的深浅来判断样品中呕吐毒素。
根据竞争性原理,如果样品中的游离呕吐毒素量少,则酶标记的呕吐毒素结合的多,显色深;反之,则显色浅。
4. 研究创新点
综合对抗药性菌株的各方面的生物适合度测定,能够对其抗药性有更全面更系统相互有联系的了解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有利于探究抗药性的产生机理以及根据实验所体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深入研究。
除此之外,多方面的研究内容扩大了研究的范围,便于寻找问题,开发新的研究方向。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7年7月-8月: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研究背景,掌握基础知识,确定实验方案;2017年9月-11月:筛选对三唑类药剂具有抗药性的小麦赤霉病菌株,进行三唑类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Cyp51基因克隆与测序,比较是否有点突变;2017年12月-2017年1月:菌丝生长测定、测量菌丝干重、测定菌株产孢能、测定菌株产子囊壳能力、菌丝及孢子形态观察;2018年2月-3月:致病力的测定、DON毒素生物合成测定、Tri5基因表达;2018年4月: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