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常生活和当代生活馆场景的创新开题报告

 2023-02-06 00:47:0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现代零售行业结合线上线下的发展,零售门店更加注重消费者的服务和体验;消费者的忠诚度和满意度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对于门店粘性衡量的重要标准,那如何做到这一点也成为直到深究的问题。对于在传统零售门店硬销硬卖模式的基础上来提升服务,这对于留住消费者并促成其进行忠实顾客角色的转变进而进行长久消费,这是远远不够的。而生活馆这一理念则打破了人们对于传统零售业销售方式的认知,促成了零售行业在销售方式、经营、服务等多方面的转变和创新。这更有利于我们了解消费者、挖掘消费者,同时能够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上形成特色,提高自身竞争力。

生活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提供某种功能性服务端场所,二是体验式营销场所,它所经营的核心其实也在营销,只不过门店经营更加注重服务和体验这两种形式。对于生活馆的经营方式而言,它的销售方式并不是带有贴心服务的硬销硬卖,它的重点不在于谈产品、卖产品,而是在顾客的体验中卖思路、卖生活方式,利用消费者在体验中产生的情感效应,并让顾客在体验过程中的所有环节感受到尊重和个性化,除此之外还配备贴心完善的售后服务,然后再以“顾左右而言它”的方式促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且是开心的、自愿的购买行为。

因此“生活馆”这一概念不仅仅是对于零售行业的一个创新,对于一些消费者而言,也正符合了他们的需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①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行为②社区生活馆对人们消费观念、行为的影响③现代社区生活馆的经营模式及发展前景研究

二、拟解决的关键为题:①社区生活馆如何对我们日常生活水平进行改善②社区生活馆如何能促进经济的发展③社区生活馆的经营模式现状④社区生活馆存在的问题⑤如何改善社区生活馆的问题⑥社区生活馆存在的意义

三、写作提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活水平的提高支撑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行为,当前国内生活馆的出现不仅仅是由当今消费者行为的转变和升级而导致,从另一方面来看,其实这是一个双向影响的过程,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与此同时,当前中国的人均收入超过6000美金,庞大的消费升级同时也经历着重大的变革,变革之一就是给生活馆带来了巨大的投资与发展机会。但消费升级的大潮也促使着生活馆这个行业呈现品质话和个性化的服务。近年来,生活馆行业稳健增长、行业规模逐渐扩大,并且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个性化生活馆市场也将越来越大。然而生活馆的经营方式也不仅限于线下,虽然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使得生活馆的经营更加智能化化,但是线下仍是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场所。并且伴随着“新零售”的到来和普及,消费者对于购买的体验要求也不断升级,“线上 线下”的销售渠道终将全面打开。

当前我国的母婴生活馆是较为普及的生活馆形式之一,除此之外还涉及美容、老年、养生、美容等领域。这些都是较为常见的生活馆基本形态。这样的生活馆虽在我过发展有一定年限,但是普及率还不高,并且发展还不够成熟,同时知道并了解生活馆的人还只有少数,人们对于生活馆的认知还不全面、深刻。所以当前生活馆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还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发展和扩张,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但是现阶段我国生活馆的发展还缺少经验,因此在普及和发展的同时,经营的成熟度还有待提高。

除此以外,近年我国出现一种智能生活馆。随着AI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从普通的商业策略已经升级为国家战略,国家的不断重视和企业的不断突破,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不断升级,智能产品从“未来的发展趋势”转变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消费品”,并且智能产品消费者几乎覆盖了所有人群,越来越多的发烧友重度迷恋“黑科技”。与其他行业不同,人们购买人工智能产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功能和体验。而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迫切希望能购买到更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提升生活品质。智能产品井喷式的出现和智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触发了智能生活馆项目的生成,智能生活馆项目自然而然成为流行趋势。智能生活馆可谓是人工智能产品革命性的商业应用,它以满足智能生活为目的,整合市场所有智能产品,满足不同年龄、不同人群人工智能需求。其高端的产品加上平易近人的风格,深受各路消费者的喜爱。无论是从政策支持的角度,还是社会的关注、资本的投资、人才的流入等等方面而而言,智能生活馆也终将成为生活馆的主力形态之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1月15日 搜集资料

11月25日 完成开题报告

12月15日 完成论文大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徐琦等.社区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2](日本)谷口矾帮.住宅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杨德昭.新社区与新城市.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4] (美)凯尔博.共享空间关于邻里与区域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 张宏.性.家庭.建筑.城市——从家庭到城市的住居学研究.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6] 殷妙仲高鉴国.社区社会工作:中外视野中的交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