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平台的微公益传播特点与传播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2023-01-28 01:45:2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正成为新的公益推动者成为公民汇聚、释放爱心的平台捉进慈善事业向全民公益行动的转变。自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微信1.0版本以来,微信从即时通讯工具发展成为传播平台互动性的信息传播方式使人们更多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2013 年微信用户行为分析报告》显示,63.4%的用户每天至少使用一次微信。自 2012 年微信开放公众平台功能以来,许多公益活动也纷纷进驻微信,利用这一平台传递公益信息,开展公益活动。毋庸置疑,微信的出现给微公益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也为微公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微信凭借传播的快速、精准、及时等特点成为许多信息发布者的首选平台,而#8220;微公益#8221;也通过这一平台不断传递着爱心正能量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发展使人人公益的理念深入人心。

目前,微信的用户总数已经达到6亿,,微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与传播方式。继微博之后,公益活动借力微信工具,出现了微信与公益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本文试图分析微信公益活动的发展现状,梳理其在传递公益信息方面以及微信公益运作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了解决之道,以期为微信公益活动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分析了微公益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出微信在传播效果和传播策略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及其深层次原因。在中国微公益迅速发展的趋势下,微公益将面临着传播方式的创新以及传播过程的规范化。

第一部分:目前我国微公益的主要发展形势。

第二部分:微信时代我国微公益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微信是一个较新的工具,而微信公益平台的出现也是一两年的事,从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书籍来看,主要是就某一环节展开论述。从微信的使用群体来看,罗学辉在《公益微信传播现状浅谈》中提出,微信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大学生和白领占多数,这恰好是慈善公益事业参与度最高,最有热忱的群体。从微信传播特性上来说,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产生的系列人际网络,他将显示社会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与虚拟的移动网络连接,产生了公益事业发展最为稀缺的资源--信任。而公益发起者本人及其友人的信任,其执行时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褚蓥在《公益组织如何用微信募捐》一文中,也指出,微信的传播热性为一种#8220;强关系#8221;,利用微信募捐,其募捐对象时#8220;知根知底#8221;的老客户,要培养这种与各户之间的强关系,公益组织必须要在机构定位、品牌建设、用户#8220;痛点#8221;挖掘方面做好工作。

2014年8月,金恒江 孙子悦在《中国公益组织微信传播策略研究》一文中通过数据分析指出,公益组织微信的传播策略呈现出形象识别度不高、内容单一枯燥、信息推送时间不合理以及互动构图匮乏等状态。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极少有学者涉及微信工艺的监管以及规范问题,微公益的传播借助微信为载体,这种传播特性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公益事业的推广,又很容易毁于这种病毒式传播。任何个人及机构都可以建设微信公益平台,良莠不齐的资质增加了对公益微信的监管难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完成措施:一是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数据,综合分析;二是在网上、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归类。

(2)研究进度计划和完成时间:

2022年1月10日完成论文资料收集、整理及文献综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殷洪艳:《微信用户的#8220;使用与满足#8221;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2】陈雅静:《微信.还能红多久?-以经济学SWO下理论分析微信》[J],《新闻知识》.2012年第6期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