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本研究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设用地规模迅速膨胀,建设用地供需与配置领域的问题日益凸显。纵观我国建设用地变化,以1986年至1996年土地详查数据为基础,排除2002年地类调整对建设用地影响等干扰因素,可知建设用地整体上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1]。期间,我国建设用地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开始凸显:城市呈摊大饼式无序外延扩张,用地面积和规模过大,占用大量耕地,土地利用浪费严重;城乡建设用地总体配置不合理,散、乱现象突出;建设用地供需失衡严重,真实需求难以把握;建设用地监测调控工具不完善,理论方法缺失不系统等,并且伴随着房地产泡沫、经济危机等新问题的产生,各方利益交织更加错综复杂,如何对我国建设用地进行合理配置的问题更加亟待解决。政府部门愈加重视我国建设用地的相关问题,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明确将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归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我国建设用地供应来源主要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2]。长期以来,我国建设用地供给主要是通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来进行调控,随着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不断上升与大量农田被占用、耕地数量急剧减少、粮食安全受到威胁的矛盾的激化,若继续用新增用地指标对建设用地供给进行调控,则未来的土地利用将可能走入因没有扩张空间导致的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可分配的困境,因而建设用地增量配置方式没有对建设用地扩张起到相应控制约束作用。相比之下,存量建设用地供应比例的高低更反应我国建设用地综合利用水平。因此,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促进土地高效集约利用的关键。资料显示,已有学者[3]建议以总量控制替代增量分配来管理建设用地供给,以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我国建设用地管理势必将逐渐从以增量管控为主转向以总量管控为主。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本研究以建设用地总量的区域差别化配置为切入点,在明确其内涵及方法的基础上,建立涵盖经济、社会、生态、土地资源禀赋四各方面的指标体系,结合信息熵求和最大化方法实现建设用地总量的区域差别化配置。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求解其建设用地总量在各区层面的配置方案,并分析与评价该地区建设用地总量区域配置方案的合理性,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优化和公平准则,以期为扬州市差别化土地政策体系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对建设用地总量配置与信息熵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并以扬州市建设用地总量配置为例,将规范研究具体化,建立了基于信息熵的研究区域建设用地总量配置的模型,并求得配置结果。
(2)信息熵求和最大化法。这是一种基于信息熵理论的新的度量优化分配公平的方法,其原理是信息熵越大,单位指标所负荷建设用地量的区域差异性越小,分配越公平;信息熵越小,则差异性越大,分配越不公平; 当信息熵总和最大时即 ,说明各项指标在区域中的分配中差异越小,越均衡。该方法还可以利用信息熵确定不同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
技术路线:
提出问题 |
研究意义 |
文献综述 |
构建指标体系与方法讨论 |
指 标 体 系 |
建设用地总量 区域配置方法 |
经济增长 |
社会发展 |
土地资源禀赋 |
生态环境压力 |
度量单位指标值所负荷的建设用地量的区域差异程度 |
计算信息熵达到最大值时各区域的建设用地总量 |
信息熵求和最大化 |
目标函数 |
约束条件 |
建设用地总量区域配置方案求解 |
实 例 |
研究思路 |
技术方法 |
数据搜集; 目标函数求解; 对分配结果进行增量与差异分析 |
文献研究; 信息熵求和最大化 |
建设用地总量区域配置方案分析 |
结论与讨论 |
实验方案:
1.构建建设用地总量区域配置指标体系
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是研究的关键所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与土地资源禀赋四项指标,依次用目标年地区生产总值、目标年总人口、建设用地容量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四项指标代表准则层指标差异。做到与总体规划指标的衔接,同时兼顾指标实用性。建立建设用地总量区域差别化配置指标体系如下表:
系统层 | 准则层 | 指标层 | 评价函数 |
建设用地区域差别化配置 | 经济 | 目标年地区生产总值x1 | |
社会 | 目标年总人口x2 | ||
生态 | 建设用地容量x3 | 土地总面积0.3-现状建设用地面积 | |
土地资源禀赋 |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x4 | 现状农村建设用地面积-(现状农村人口150㎡/人) |
注:(1)、建设用地容量参考主体功能区划中的土地开发强度指标,借鉴环境绝对容量概念,代表某个区域建设用地达到其生态底线的距离,以30%土地开发强度国际警戒线计算得到;
(2)、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依据1993年颁布的《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按人均150㎡计算。
2、基于信息熵求和最大化的建设用地总量区域配置方案求解
各项指标确定后,采用信息熵求和最大化方法求解配置方案。总体思路:先利用信息熵评价系统的均衡性功能,度量单位指标值所负荷的建设用地总量在区域间的差异程度,信息熵越大,单位指标值所负荷建设用地量的区域差异性越小,反之越大;再计算信息熵达到最大值时各区域的建设用地总量。
具体方法过程如下:
(1)确立目标函数为 式中 (j=1,2,,n)为第j项分解指标单位负荷建设用地量的信息熵。
(2)计算第i区域内第j项指标单位指标负荷建设用地量 ,公式如下:
其中 为第i区域内第j项指标的值, 为第i区域内分配的建设用地量(决策变量)
例如: Xi3 =目标年i区域建设用地量/建设用地容量
Xi4 =目标年i区域建设用地量/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
(3)计算第j项分解指标单位负荷建设用地量的信息熵,公式如下:
(4)明确约束条件,并用决策变量 的线性等式和不等式表示:
Q为待分配的建设用地总量, 为第i区域的建设用地现状值, 为第i区域的目标年建设用地预测值, 为第i个区域的土地总面积,0.3为土地开发强度国际警戒线。
(5)依据相关数据资料,对江苏省扬州市进行建设用地总量差别化配置。通过求解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得到扬州市未来某年建设用地总量在广陵区、邗江区等3区1县2县级市的分配结果。
3、建设用地总量区域配置方案分析
对计算结果从区域建设用地净增量和需求满足度两个方面来分析配置方案的区域差异特征。与现有规划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4、得出结论进行简要讨论
可行性分析:
(1)信息熵的研究较为成熟,并且已有学者将其应用于建设用地总量的区域差别化配置研究中。目前学者对建设用地总量的研究相对成熟,预测方法体现了建设用地总量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定程度上考虑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均衡。现有的研究成果,足够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方法的支持。
(2)由于本研究应用信息熵理论研究建设用地总量的区域配置,有一定计算量,因此数据的获取是影响本研究进程的关键因素。建设用地量的数据来源主要是统计年鉴,而扬州市相关数据主要依托于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规划项目,所以能够为本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保障整个研究过程顺利进行。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将信息熵求和最大化方法应用到建设用地总量区域配置研究中,从公平准则的角度出发,对建设用地总量的配置进行分析研究。
(2) 研究视角的创新。与以往偏重经济社会因素不同,本文试图将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土地资源禀赋因素纳入到建设用地的区域差别化配置中,构建完整反映区域发展现状的分配指标体系。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2013.10-2013.12:课题启动,查阅相关文献,进一步细化方案设计和项目研究目标,完成项目总体规划;
2014.1-2014.02:提交开题报告,完成数据处理;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