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现代经济发展迅猛,土地供需矛盾放大,重视土地利用强度尤为关键。土地利用强度不仅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土地利用可持续程度的重要测度指标[1]。土地利用强度指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改变土地生态系统的程度,表现为土地利用/覆盖状况的变化[2]。一般来说建设用地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是土地利用现状的反映,被视为衡量土地利用强度重要指标之一[3]。资料显示,常熟市土地开发强度较接近20%[4] 。按照国际惯例,30%是一国或者一个地区国土开发的极限,超过该限度,人的生存环境就会受到影响[5],由此人类活动强度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部分反映出土地利用强度的大小。目前, 全球范围对土地利用强度计算尚未有统一的表达方法[6], 主要是基本上都存在随研究目的差异而在研究方法和指标的选取上存在差异。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由对不具普适性的人类活动对陆地表层土地利用/灌被作用程度的垦殖指数国土开发强度以及单位面积产出等单类型指标的计算,逐渐深入到最早由文英1998提出的综合指标集成研究领域上来[7],另外以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数为评价指标的城镇土地利用强度[8]以及农业土地利用强度当中的种植业面积指数[9]等的综合计算来达到减少专一性增加普适性的目的等等。
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出现土地闲置、耕地锐减、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用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当前需要在寻求土地资源在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合理的分配,寻求在符合区域状况的同时,又能达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以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和创造更多的经济产出效益。就土地利用的强度和集约化程度来看,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和土地市场化发育程度是影响对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的重要因素。从整体上看,市场化发育水平是影响我国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关键性和根本性原因,土地市场的发育程度越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也越高[9],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土地市场化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作用程度和作用方向有着较大差别[10]。
本文研究对象常熟是长三角核心地区的重要城市和“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研究常熟市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特征及其人类影响的空间结构[11~16], 对于认识我国长三角土地利用变化动力机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对常熟市进行2008和2018年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分析,包括空间差异性和时间上变化,对比等:
(1)研究2008年、2018年常熟市土地利用现状;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课题拟采用研究方法、步骤
数据来源:土地利用数据由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全国土地利用百分比成分栅格数据库、常熟市自然资源局的常熟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常熟市统计年鉴三部分数据组成。
步骤一: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
4. 参考文献
[1] 刘芳等,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 地理学报, 2016. 71(07): 1130-1143.
[2]陈百明. 试论中国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力研究[J]. , 1997, 19(2): 31-36.
[3]赵亚莉,刘友兆,龙开胜.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与资源环境,2012,21(12).
5. 工作计划
(1)2022年2月25日-2022年3月10日,毕业设计准备阶段,熟悉研究内容,前期文献查阅,数据收集,撰写实习报告;
(2)2022年3月11日-2022年3月24日,在前期了解的基础上,阅读大量文献,摸清楚任务内容,提出论文的思路和大纲,收集整理数据并且推进论文工作,提交讨论;
(3)2022年3月25日-2022年4月15日,根据前期数据结果,评估论文进展,讨论研究框架,微调设计提纲,并进一步补充数据,做出新的结果,提交讨论;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