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 研究意义棉花是重要的纺织工业原料作物,也是开发利用盐碱地的先锋作物。
在目前粮食安全刚性需求、棉粮征地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长江下游和黄淮海地区棉花正迅速向滨海盐碱地转移。
滨海盐碱地表土层含盐量一般在10 g kg-1以上,有的甚至高达50 g kg-1以上。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 研究目标揭示土壤不同钾钠水平影响不同基因型棉花K 的吸收与分配及棉铃对位叶光合产物的形成与转化的差异。
二、 研究内容通过设置3个土壤质地一致且养分相通的低、中、高盐处理(2013-2014年实测电导率为1.15、6.00、11.46 dS m-1)和3个施钾量(0、150、30 kg K2O hm-2)处理,形成9个不同的土壤钾钠水平),选择中棉所79 (耐盐型品种)和泗棉3号(盐敏感型品种),利用大田试验,研究土壤不同钾钠水平对不同基因型棉花K 的吸收及其在棉叶中的分配,以及棉铃对位叶光合产物的形成与转化(包括光合色素含量、光合性能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可溶性糖、蔗糖和氨基酸含量,Rubisco、cy-FBPase、SPS、SuSy活性的变化等)的影响。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为滨海盐碱地土壤不同钾钠水平影响棉株对K 的吸收与分配以及棉铃对位叶光合产物的形成与转化的物质基础和酶学机制。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 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案大田试验试验设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滨海盐碱地(注:位于大丰区稻麦原种场内,该场现为国家级棉花展示基地),以土壤盐分含量为主处理,施钾量为副处理,品种为副副处理。
选择质地和养分相近、盐分含量差异明显的低、中、高3个盐分水平土壤(2013-2014年实测,土壤电导率(EC)分别为1.15、6.00、11.46 dS m-1)。
其中,低盐土壤为种植5年水稻后土壤,中盐土壤为种植2年水稻后土壤,高盐土壤试验开始前未种植水稻;施钾量设3个水平,0、150、30 kg K2O hm-2 (钾肥为硫酸钾,基肥及初花肥各占50%);品种来源于前期试验筛选的耐盐性差异明显的2个棉花品种中棉所79(耐盐型,生育期130 d左右)和泗棉3号(盐敏感型,生育期133 d左右),重复3次。
4. 研究创新点
研究滨海盐碱地施钾形成的土壤不同钾钠水平对棉花叶片生理代谢的影响,可为生产上探索滨海盐碱地改善棉叶生理代谢的调控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本项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明确土壤不同钾钠水平影响不同基因型棉株K 的吸收、分配及棉铃对位叶光合产物的形成与转化机制。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一、 研究计划(一) 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开展试验工作,在土壤不同钾钠水平下,研究不同基因型棉花对土壤K 的吸收及在棉叶中的分配,棉铃对位叶光合产物的形成与转化(包括光合色素含量、光合性能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可溶性糖、蔗糖和氨基酸含量,以及Rubisco、cy-FBPase、SPS、SuSy活性的测定等) 间的关系,初步明确棉株不同器官K 的吸收与分配,以及K 影响棉铃对位叶光合产物的形成与转化的生理机制。
(二) 2018年1月至2018年5月补充完善试验工作,在土壤不同钾钠水平下,继续研究不同基因型棉花对土壤K 的吸收及在棉叶中的分配,棉铃对位叶光合产物的形成与转化间的关系,基本明确棉叶K 的吸收与分配,以及K 影响棉铃对位叶光合产物的形成与转化的生理机制。
二、 预期结果明确上壤不同钾钠水平影响不同基因型棉花K 的吸收、分配及棉铃对位叶光合产物的形成与转化机制。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