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农民增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15 02:26:5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选题意义

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它也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而农民增收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关系到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各个方面,提高农民收入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三农问题。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会议期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句话被写进文件,同时也揭示了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增加农民收入。此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10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到 2020 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的目标。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从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完全针对如何促进农民增收以来,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在2015年一号文件中,围绕农民增收提出七点政策措施,在2016年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并提出通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这些政策意见的提出实施,为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农民增收问题是理论界一直以来关注度较高的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虽然农民的收入也随之提高,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有差距,三农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缓解,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已成为农业、农村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经济问题。本论文试图对南京市农民收入现状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影响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针对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的途径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对农民增收问题的研宄也不少,且对很多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而这些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当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马歇尔的供给理论、舒尔茨的技术停滞理论等理论。

刘易斯(1954)创立了著名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是现代工商业部门不断壮大和传统农业部门不断萎缩,最终走向趋同的一个发展历程,因此农民在二元或者多元经济发展模式下增收不可能获得长久保障。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1981)提出了著名的供给理论,认为对于那些土地已经实现了充分利用而人口压力还在不断增加的国家而言,土地报酬递减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这些国家农民收入递减就将成为必然趋势。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1987)在二十世纪年代中期指出,传统农业虽然贫穷但是有效率,即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要素配置已经是达到了最优状态,如果仅仅是依靠对生产要素重新配置,而不进行生产技术更新,就不会使农业生产有显著的改善,农民收入也不会有有显著的提高。托达罗(1969)认为造成人口城乡迁移的原因不是现实的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而是预期收入差距,只要城镇预期工资收入超过农民现实收入,农村劳动力就会持续向城镇转移,这一转移过程会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得以持续增长。拉姆(1986)利用115个国家1960- 1970年和1970- 1980年的产出、投资、政府服务、人口数据对政府服务支出和经济增长进行了测算,得出财政支出通过对私人部门的影响进而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了正效应的结论,并认为这种正效应在低收入国家更强。

2.国内研究进展

针对农民增收相对缓慢的问题,广大学者、专家高度关注,将这些影响因素可分为两方面,一为内部因素,即农民自身素质、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资源等农业内部因素影响农民收入,二是外部因素,包括政府财政支农政策、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等因素影响农民增收。

(1)内部因素

贺喜灿(2010)通过对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性、结构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得出人力资本在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中是最主要的。要实现农民长效增收,务必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着手,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民长效增收中最显著、最重要的因素,进而加大农民个体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郇红艳(2014)等通过对农民收入的构成、来源贡献率及主要收入来源构成等分析发现造成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在于,传统农业收入占主导地位,农业结构单一,极具价值的本地农产品难以规模开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

黄世超(2014)通过对农民增收困难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刻分析,认为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因素,其中包括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经营方式分散、农业科技化水平低、农产品质量安全系数低、农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闫磊、和刘震(2016)通过构建模型评估各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边际贡献不会太大,甚至会存在降低趋势。在其余地区,农业产业化体系不完善,通过短期财政投入、农业科技推广等可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进而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边际贡献较高。陆文聪和余新(2013)平通过实证检验发现长期内,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民的农业收入增长存在着显著的正向效应,短期内也有利于农民的农业收入的增长,且对农民非农收入增长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现在由于农民素质不高、政府宣传不足等原因,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仍然较低,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2)外部因素

李普亮(2012)通过实证分析,在控制其他因素影响后,发现财政农业支出确实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并且在中西部这种效应更加明显;与此同时,财政农业支出通过非农化 、价格传导机制、扩大非农产品和劳务需求还带来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同步甚至更快速增长,这就可能导致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茹玉和林万龙(2016)基于2000-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考察了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对提升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得出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均促进农业增收,且其中财政投入贡献更大,此外大规模的土地投入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利于农业收入提高。

毛太田等(2015)、程选(2012)和王永杰(2014)等人将城镇化与农民收入进行分析,得出实行城镇化能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并且应考虑长期政策而非短期政策。李子联(2014)认为大多数研究侧重于分析城镇化本身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忽视了城镇化背后相关经济制度因素的作用,从而使这些研究往往缺乏逻辑之源。分析通过城镇化本身及其背后相关经济制度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他认为城镇化是通过农地制度、户籍制度和财政金融政策等制度的调整来促进农民增收。

陈耀敏(2011)和孟俊杰(2009)指出当前农村劳动力输出数量远远不够,原因有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不够,大部分是通过亲邻相带、自发组织、零散外出,而且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缺乏有力的服务平台,因此,导致农村劳动力组织化程度低下;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就业竞争力弱,就业空间越来越小;制度约束导致农民外出务工的兼业性和临时性,这由于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不完善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乡镇企业发展不快,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工业。

杨欣等(2010)认为低组织化导致农民在收入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与发达国家农民规模较小但高度组织化不同,我国农民规模庞大,但基本上处于原子化的状态。政治方面,真正能代表农民利益、反映农民诉求的组织很少;乡村民主制度不健全,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没有真正实现;经济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较少,带动农民比例低,且存在着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低组织化程度使农民缺乏应有的话语权,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在利益集团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

(3)农民增收对策研究

针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专家学者们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任利军(2012)认为为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化,提高质量和效益。农村工业化,就是由农民依靠自己的优势,依托市场,依托农村小集镇,在农村办的现代工业,主要是地方区域范围内乡镇企业或各类中小型企业,其有利于改变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拓谋生和致富门路。王丹鹤(2012)基于对宁安市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现状考量,对影响农民增收主要因素和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分析,得到结论是: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事非农产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基本途径;拓宽多元化的农产品生产渠道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新途径;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农民增加收入的延伸发展路径;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保障。

宋莉莉(2010)认为在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各项政策性补贴中真正能给农民带来实惠,因此要扩大农资补贴的覆盖面,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人,提高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补贴的标准等。冯学静(2016)通过对北京市农民收入状况进行分析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有: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步伐;建立新型社保制度,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稳定增长机制,增加财政补贴总量;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文献述评

综上所述,可知,现在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多计对个别因素论证,未能同时对多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民收入缓慢增加的原因也错综复杂,因而也就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要采取的措施,找到在现阶段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要素,结合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发展环境,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政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收入倍增等国民经济发展目标。

(三)应用前景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其三农工作的有序展开对全市乃至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如何有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应该成为当地政府部门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近年来,尽管南京市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增加,但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增收难问题已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就南京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并由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参考,有利于促进当地三农问题的顺利化解,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Lewis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In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139-191

[2]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1-36

[3]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5-7

[4] Todaro M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J]. 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69(01):138-148

[5] Ram R. 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A New FrameWork and Some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 and Time-Series Dat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03):191-203

[6] 贺喜灿.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

[7] 郇红艳,谭清美,孙君.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安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增收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02):151-157.

[8] 黄世超.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9]闫磊,刘震,朱文.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2016(02):72-76.

[10] 陆文聪,余新平.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5-16.

[11]李普亮.财政农业支出、农民增收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J].南方经济,2012(08):57-75.

[12] 茹玉,林万龙.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对农民农业增收贡献的比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05):81-87.

[13] 毛太田,潘金枝,付畅俭.湖南农民收入增长与城镇化水平关系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5(01);701-705.

[14] 程选,康慧.城镇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关系研究基于山西的调查分析[J].经济问题,2012(08):90-92.

[15] 王永杰,宋旭,邓海艳.城镇化水平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财经科学,2014(02):96-105.

[16] 李子联.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增收:一个制度分析的视角[J].经济评论,2014(03):16-25.

[17] 陈耀敏.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1(02):121-123.

[18] 孟俊杰.北京郊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19] 杨欣,李伟毅,赵佳.城乡差距视野中的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10(10):49-51.

[20]任利军.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21] 王丹鹤.宁安市农民增收途径和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22] 宋莉莉,郭静利,王秀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动态支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 (增刊):189-195.

[23] 冯学静.北京农民收入变化特点与促进增收的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5):81-89.

主要参考文献:

[1] Lewis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In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139-191

[2]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1-36

[3]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5-7

[4] Todaro M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J]. 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69(01):138-148

[5] Ram R. 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A New FrameWork and Some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 and Time-Series Dat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03):191-203

[6] 贺喜灿.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

[7] 郇红艳,谭清美,孙君.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安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增收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究,2014(02):151-157.

[8] 黄世超.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9]闫磊,刘震,朱文.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2016(02):72-76.

[10] 陆文聪,余新平.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5-16.

[11]李普亮.财政农业支出、农民增收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J].南方经济,2012(08):57-75.

[12] 茹玉,林万龙.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对农民农业增收贡献的比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05):81-87.

[13] 毛太田,潘金枝,付畅俭.湖南农民收入增长与城镇化水平关系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5(01);701-705.

[14] 程选,康慧.城镇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关系研究基于山西的调查分析[J].经济问题,2012(08):90-92.

[15] 王永杰,宋旭,邓海艳.城镇化水平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财经科学,2014(02):96-105.

[16] 李子联.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增收:一个制度分析的视角[J].经济评论,2014(03):16-25.

[17] 陈耀敏.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1(02):121-123.

[18] 孟俊杰.北京郊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19] 杨欣,李伟毅,赵佳.城乡差距视野中的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10(10):49-51.

[20]任利军.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21] 王丹鹤.宁安市农民增收途径和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22] 宋莉莉,郭静利,王秀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动态支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 (增刊):189-195.

[23] 冯学静.北京农民收入变化特点与促进增收的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5):81-89.

主要参考文献:

[1] Lewis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In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139-191

[2]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1-36

[3]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5-7

[4] Todaro M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J]. 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69(01):138-148

[5] Ram R. 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A New FrameWork and Some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 and Time-Series Dat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03):191-203

[6] 贺喜灿.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

[7] 郇红艳,谭清美,孙君.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安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增收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02):151-157.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

本文旨在分析南京市近年来农民收入现状、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釆用定量分析、定性研究等方法对影响南京市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挖掘可以促进南京市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为建立南京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提供参考;同时,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二)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查阅统计年鉴及其他相关资料了解南京市农民收入现状,对农民增收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

(2)通过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方法找出影响南京市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研究其影响程度,分析其能或未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原因;

(3)在充分剖析南京市农民增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南京市实际,充分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分析农民增收的途径,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与建议。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查阅统计年鉴等方式了解南京市农民收入现状,分析南京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从而挖掘可以促进南京市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南京市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利用图书馆、中国知网等有效资源,查阅农民增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从中选取农民增收的相关信息资料,并进行恰当的分析和使用。

(2)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本文以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对南京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同时将相关理论与南京市客观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分析其影响因素,以谋求相应的对策建议。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首先,将多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作对南京市农民收入的主成分分析,分析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其次,对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探究其能或未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原因,进而挖掘促进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途径,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政策建议。

(二)技术路线(见附件)

(三)可行性分析

1.已具备的设施条件

1.1我校图书馆图书资料丰富,可供参阅,同时能较方便、快捷的从网上查阅文献及获得相关资料。

1.2 本人已学习过主成分分析,且可较熟练使用SPSS进行分析。

2.已有的工作积累

2.1本文调查研究的技术路线清晰,设计较合理,研究方法具有操作性。

2.2国内外有关农民增收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本人也阅读了相关文献,完成了文献综述,对农民增收有所了解。

4. 研究创新点

(一)特色或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了解其主要影响因素,探究其余因素未能充分促进农民增收的原因,可以使提出的政策建议更具针对性。

2.研究对象上,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其三农工作的有序展开对全市乃至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对政府研究及制定农民增收相关政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一)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2016.05-2016.09 收集、查询资料,阅读文献,完成文献综述

2016.09-2016.11 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完成开题答辩

2016.11-2017.03 查找资料,并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献,撰写初稿

2017.03-2017.05 根据论文指导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定稿,答辩,完成毕业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