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住房是人本需求,关系民生福祉,保障安居工程是一项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也是实现我国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居民住房有了进一步的保障,住房保障水平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存在许多不足。要想进一步提高保障性往房的质量与水平,仅靠供给侧的改革远远不够,必须双管齐下,需求侧也应给子足够的重视,而影响住房需求侧改革的一大关键因素就是居民的住房满意度,也是最直观的因素。 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居民满意度调查与评价,不仅有利于了解影响住房质量的各种变量,也有利于增进居民对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改善住房供给质量,提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增加社会救益。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本论文以南京市保障性住房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居民的居住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主要采用线下问卷调查搜集、整理、分析数据,了解居民的整体满意度状况,确定居民产生不满意的问题所在,并运用已有的理论方法,参考国内外的实践,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自1998年我国实施住房保障制度以来,保障性住房就备受关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有何意义,对我国居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居民的居住满意度目前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我国学者做出了许多贡献。周瑞雪、马辉民等基于保障房满意度研究中的感知质量理论,分别从公共产品及服务的接受者和提供者层面提出家庭负担成本和多元化两个调节变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保障房体系建设、推进多样化、精细化政策措施等对策建设(2015)。楚建乐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选取配置数量、配置质量、交通便捷性、居民参与度及居民认知感作为自变量。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共服务设施对保障房居民满意度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提出10条路径假设关系,根据配置数量、配置质量等6个潜在变量识别出23个影响因素(2017)。李伊珍、汪丽以'2012年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居住满意度调研'数据为基础,通过有序Probit回归模型对保障房居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2014)。 更多还原陈宏胜等以广州3个典型保障房社区为例,对保障房居民居住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广州保障房社区呈现出居民受教育水平低、就业率低、贫困比例高等问题,但总体上,保障房社区居民的居住意愿较高(2015)。王丽艳等基于天津市受保居民及周边住区居民福利评价问卷调查的结果受保居民的居住条件、心理状况有明显改善,但其他条件均有不同程度恶化;配建模式下邻里关系水平偏低,不同社区融合存在困难;产权型保障形式更受偏爱(2016)。周瑞雪基于已有满意度研究中比较主流的感知质量驱动理论,提出以房屋感知质量、政府服务质量为满意度的主要前置变量(2015)。韩振燕等基于保障房片区居民生活满意度视角思考保障房社区治理问题更具意义。
2.国外研究现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确定论文研究主题(以南京市为例的保障性住房满意度调查),明确研究目标及意义。
2.确定研究方法:线下问卷调查法为主,加上文献综述法。
3.确定研究理论:寻找与住房满意度相关的理论
5. 参考文献
[1]周瑞雪,马辉民,张亚军,张金隆,周征征. 保障房住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黄石市为例[J]. 城市问题,2015(01):60-66.
[2]楚建乐. 公共服务设施对保障房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机理研究[D].华侨大学,2017.
[3]李伊珍,汪丽. 各类型保障性住房满意度研究[J].特区经济,2014(10):27-30.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