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稳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推进,我国农村的经济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国家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制定相关战略决策,地方政府也全力支持,主流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从宏观上来看,执行力度不够,监管不力,缺乏基层调查;从微观的角度看,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不善,农民的文化知识落后等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论文重点研究中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以此为前提,逐点寻找依据按逻辑顺序论证。
首先对我国新型农村下定义,介绍新型农村的模式和金融机构的发展概况,通过国内外对比总结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的不同点和其原因;通过实例分析农村金融机构的类型、职能和市场地位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国内学界主要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金融可持续发展和新型金融机构经营实践的问题等方面。而目前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几乎没有。较有代表性的是何广文(2007)的《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路径探讨》,以及王曙光(2008)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绩效和机制创新》。
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研究的观点中,吴占权、李利萍、朱田(2009)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作出了探讨,并建议要进一步放开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以便有效地增加农村地区的信贷供给。杨云聪(2009)针对拓宽资本来源的问题提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资金来源应该多样化。秦汉锋(2009)认为,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对缓解农村金融服务不足,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强化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对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突破、探路和示范的作用。对于金融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的学者中,张杰(2003)从历史视角分析农村外生金融和内生金融的发展轨迹并指出其改革路径。曾康霖(2007)认为,加强金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加强信用制度的建设。纵观国内已有文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各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仍存有不足,重视现象,缺乏背后深层原因的分析;大部分研究属于定性研究,缺少实症分析、数据支持。
国外学界主要从新型农村金融的社会扶贫绩效、衡量指标、实际操作困境及保障机制等方面展开探讨,也很少有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直接定义,但有微型金融机构和小型金融机构等说法。微型金融机构主要针对贫困、低收入的人口和微型企业。较有代表性的是Churchill(2006)对微型金融的定义是为弱势小微企业提供的小额流动资金贷款。Milgram(2001)以菲律宾的微型金融机构为例,指出这些机构为实现财务可持续性,将服务对象转为不太穷的人,这与服务于穷人,促进微小企业发展的宗旨相背离。小型金融机构是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服务对象最初是两小经济,如互助储蓄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信用合作社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出现于Malths(1978)《人口原理》一书。西方可持续经济发展理论的论著较有影响里的有Dennis.L.Meadows(1992)的《增长极限》。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主要四部分:
1.介绍新型农村,确定基本概念,介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概况
2.通过比较法,实证分析法研究国内外新型农村建设及金融机构的区别
5. 参考文献
[1]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路径探讨[J].金融与经济,2007.
[2]王曙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绩效与机制创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
[3]冯旭.关于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改进措施[J].《时代金融旬刊》,2014.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