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探索脱贫减贫、共同富裕的道路,至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基础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减贫工作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基于文献调研,主要体现在财政制度、教育文化和互联网等方面。当前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研究更多关于财政制度方面,近年来对运用互联网发展特色农业,实现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有了新的探索。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对减贫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乡村贫困地区找到了新的宣传和发展方向,但这方面的探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且我国虽已实现全面小康,但农村地区的空心化现象、资金和人才不足,都使得农村发展速度放缓,城乡发展极度不平衡,加之农村的抗风险能力差,很可能出现因病因灾返贫现象,巩固脱贫成果,避免重新脱贫人口返贫的工作不容懈怠。当前学术研究侧重于实践成果,对理论机制的研究还十分匮乏,由于我国的贫困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有的量化指标等已经不适用于后续的相关研究,需要更多的学者积极研究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减贫影响机制。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减贫效应的作用机制和原因
关键问题:实证分析基础服务设施减贫效应,并建立模型分析其作用机制和原因
写作提纲: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主要从两方面理解,即基本和均等化,基本是指公民最为迫切和最低程度的需求,均等化不是单纯的平均主义,而是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设施(张雅琪等,2018)。其中,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公民应该享有的最基础的社会文化成果,同时这种文化服务也是政府现有资源刚好能够提供且符合社会文化资源配置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陈昊琳,2015)
针对贫困地区资金和人才不足的问题政府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各级地方政府也对贫困户的扶持加大资金投入。但仍有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发挥出预想的效果。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庭和谐、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目标。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理论研究侧重分析现收现付、完全积累制等不同养老保险模式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刘苓玲和李培,2012),通常采用微观精算模型(吕承超和赵红,2020),以及一般均衡分析(郑伟和孙祁祥,2003)、宏观定量分析(吕承超和王志阁,2018)等方法,具体测算某个养老保险体系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大小。新农保带有其他养老保险模式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近年来很多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新农保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估,例如,新农保对农村家庭消费和储蓄的影响(Su B,2017),新农保对农民居民劳动供给的影响(Shu L,2018),新农保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Cheng L et al,2018)。根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双重差分法和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估计分析发现,新农保的实施以来,至2020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并改善了收入分配, 但发挥的作用有限,原因主要在于新农保的保障水平较低(洪丽和尹康,2021)。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存在减贫效能不足的问题,体现在参与者、执行者两方面。(熊景维等,2021)在参与者方面, 村民对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普遍缺乏了解;农民对新农合的满意度仍局限于对政策供给 “量” 的认可而非医疗服务 “质” 的满足,农民的参保信心和意愿不足。在执行者方面, 最突出的问题是对低保对象的瞄准误差大;在贫困识别时,仅仅依照家庭人均收入而不考虑人口结构、人力资本状况、家庭支出情况等多维因素,评估方法仍有待优化。同时,由于农民的收入可计算性和透明度差,量化较为困难,错保漏保问题也时常发生。尽管地方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 在公共服务设施确定层面的标准日渐清晰,并且初步建立起协同参与激励机制。 但其在空间布局工作推行的过程中依旧存在部分尚未突破的困境和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 而这些困境和难题的出现又与协同参与职责模糊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因此,要明确各参与主体职责,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经梳理后发现,各主体在协同参与空间布局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协同参与主体职责模糊、财政支持力度不足、监管制度不健全、激励政策缺乏的难题。(孙亚文,2019)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计划时间:1.15-4.25
1.15-1.20完成引言和文献综述的修改总结写作思路和模型设计方案
1.20-1.31获取实证分析的数据,建立模型,完成变量说明和模型设计,做回归分析和统计
5. 参考文献
[1]Cheng L,Liu H,Zhang Y,et al.The Health Implications of Social Pensions:Evidence from China’ s New Rural Pension Scheme[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18,46(1):53-77.
[2]Su B.Pensions 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Rural China[J].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17,9(4):522-534.
[3]Shu L.The Effect of the New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Program on the Retirement and Labor Supply Decision in China[J].The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Ageing,2018,12:135-150.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