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2.1 主要研究内容 (1)规划总则(指导思想、规划依据、规划原则、规划范围、规划期限) (2)社会经济情况及现状调查(自然环境现状、人文资源现状、社会经济现状、生态环境现状、现状用地) (3)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SWOT分析 (4)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规划目标、规划指标、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 (5)发展空间控制规划(产业发展、用地布局、各类用地控制、市政基础设施、综合防灾) (6)整治规划(生态宜居村肌理、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道路及绿化景观整治、建筑风貌和公共空间整治) (7)田园风光及特色风貌保护(田园风光保护、特色风貌塑造) (8)生态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资金保障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公众参与体系、实施考核体系) 2.2 预期目标 结合灵峰村生态宜居乡村的优劣势等,确定今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根据关键性因素,明确重点建设领域和主要建设任务,能够大致确定一定的发展模式,最终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规划成果《苏州市相城区灵峰村生态宜居乡村规划》。 |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3.1 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即通过查阅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出版物等,收集整理了国内外关于乡村建设、生态宜居建设的相关资料。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相关知识,打开了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对乡。
(2)实地调查法,通过到灵峰村进行实地考察,对灵峰村的资源条件、建设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调查了政府的运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灵峰村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建议做了初步的准备。
4. 参考文献
[1]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山东青岛出版社,2003. [2]马虎臣,马振州,程艳艳.美丽乡村规划与施工新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李一.从打造美丽乡村到实现和谐发展-浙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经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4]唐珂.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5]朱启臻.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朱万峰,时玉亮,王好勇,旅游导向的美丽乡村发展[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 [7]唐珂,宇振荣,方放.美丽乡村建设方法和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8]杨山.乡村规划:理想与行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乡村规划教学研究课题组.乡村规划——规划设计方法与2013年度同济大学教学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10]李明.美好乡村规划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11]米文忠等.村镇规划与建设(新农村建设丛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2]张建.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3]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镇乡村及农村社区规划图样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4]王云才.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5]张述林等.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6]王纪武.生态型村庄规划理论与方法——以杭州市生态带区域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7]李伟国.村庄规划设计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8]安国辉.村庄规划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9]董艳芳.新农村规划设计实例(新农村人居环境与村庄规划丛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0]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实例(新农村人居环境与村庄规划丛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1]张泉.村庄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田园综合体发展机制构建研究[J]. 孔俊婷,杨超.农业经济. 2019(01) |
5. 工作计划
(1)2022年11月24日:师生交流研究的内容和主要的工作方法;
(2)2022年11月24日——2022年1月24日:毕业实习;
(3)2022年2月24日——2022年3月15日:收集资料,总结有关研究内容的进展情况,了解相关理论和案例,进行实地调查,参照下达任务书,完成开题报告;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