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植物种间、种内存在着丰富的优异等位变异资源,发掘和利用这些优异等位变异对农作物产量的改良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稻米品质研究多停留在对表面现象阐述层面上,在涉及米质差异的原因时,不同研究者的结论存在较大差异。
关于水稻生理生化代谢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相当的成果,如何将其与稻米品质的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对全面深入阐述米质形成的机理、提出米质改良的方案产生重大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本研究利用覆盖水稻全基因组的262个SSR标记对不同生态区的462个水稻品种进行基因型鉴定,调查8个稻米品质性状,通过性状表型值与标记变异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关联分析,寻找控制性状的关联位点,发掘优良等位变异,为水稻分子育种提供标记信息和亲本选配信息。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水稻462个品种的作图群体,同时测量该群体的稻米品质相关性状。
通过用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261个SSR分子标记对462个自然群体品种进行基因型鉴定。
本文利用261个SSR标记对来自不同生态区的462份水稻品种进行标记基因型扫描,分析该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位点;通过2011年和2012年在江浦实验站种植该群体462个品种,调查稻米品质相关性状,采用通过关联进化连锁进行性状分析(Trait Analysis by Asociation, Evolution and Linkage, TASSEL) 软件中的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 GLM)对标记与性状变异间的关联进行了分析。
4. 研究创新点
研究材料来源广泛,群体新颖。
本实验采用了来自不同生态区的462份水稻材料组成的自然群体,其包括东北品种,太湖流域地方品种,太湖流域育成品种,江苏今年育成品种,湖南优质品种,越南引进的品种。
跨越37个维度,其中的越南品种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在本研究的462份材料中找到有关稻米品质性状的优异的等位变异,利用这些载体材料改良品质的杂交亲本组合,改良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以及蒸煮品质。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