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政府内部控制是政府治理的基础,在政府部门管理中不止发挥着约束、规范政府部门行为的作用,而且为政府部门审计节约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政府运行信息化的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多元化的进步,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理念、方式和范围发生了改变,并成为最高审计机关研究的重点。研究政府内部控制,有利于完善政府部门管理,监督政府部门预算的执行,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政府内部控制有助于保证行政决定理论和时间的可行性,有利于保证政府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有利于保证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助于保证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有利于保证政府部门信息的可靠性。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首先要从框架体系构建与路径选择两个方面对政府内部控制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对政府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阐述。
其次要对我国政府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主要有控制环境基础弱、政府内部控制部门权责不对称和内部控制与监督不力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风险意识差,内部压力不足、没有法制制约的大环境和内部机制不健全与控制乏力等形成的。
最后要对我国政府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构建与路径选择做出更好的规划,以保证其更好的发展,对于经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好的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最早的要追溯到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督察长法案》虽然
没有明确定义政府内部控制的概念,但是强调了政府管理效果性、效率性方面的作用。1982年9月8日,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管理者财务诚信法案》,要求美国审计总署(GAO)发布政府内部控制准则。次年,美国审计总署(GAO)应要求发布了《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该准则由一般准则、具体准则和审计处理准则三个部分组成:一般准则主要是对联邦政府内部控制的基本问题如控制目标、控制手段、保证程度等进行了规范;具体准则由六条构成,涉及文件记录、业务执行、职责分离、监督、资源限制接近等;审计处理准则主要规范审计结果如何运用的问题,例如要求管理层对审计发现与建议进行评价,并且要求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Ngwenya Bongani(2013)提出要对实物期权进行调整,美国审计总署(GAO)对该准则的执行进行持续跟踪,并于1999年11月和2014年9月分别对该准则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准则借鉴了COSO研究报告的成果,构建了一个综合性更强的框架,为政府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和维护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国内研究:由于我国在政府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所以早期并没有专门从政府内部控制的角度发布制度和文件,更没有明确政府内部控制的概念。因此在2012年11月,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将我国内部控制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开启了内部控制向公共部门进军的征程。同时在这一年里,很多学者对政府内部控制这一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下所示:张庆龙、高剑芹(2012)结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我国政府内部控制的科学内涵是由各级政府部分及其全体职员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政府部门运作的合法合规、维护公共资源安全、提高财政透明度、兼顾效率与公平、主动应对危机与风险和促进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职责的履行。梅丹(2012)从内部控制缺陷与会计信息质量、内控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内控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这几方面进行梳理,对内控缺陷的现状进行述评。张庆龙、彭志国(2012)认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产生源于公共受托责任下的政府治理,其构建主体主要是财政部门。兰琼、潘琰(2012)对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分别从假设理论、控制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执行力理论的视角进行了论述。张庆龙、高剑芹(2012)在国内外政府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立法、与企业内部控制框架协调、正确界定政府内部控制目标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等建议。刘永泽、张亮(2012)认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而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却尚属空白,不利于其职能转变、风险防范。因此,如何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进入2013年后,学者们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更加充分的认识到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构建的重要性。管永昊、周文玲(2013)从进一步提高对财政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完善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执行过程中加强财政内部控制可操作性以及约束力、加强对财政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等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国财政内部控制的建议。刘金文、张昕、秦伟杰(2013)在对政府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建设进行概念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两者在目标、流程和作用方面具有一定的联系和相通之处,因此建议在构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时,应以绩效管理为导向,特别是在绩效预算管理中应通过强化各环节的内部控制措施,才能有利于绩效目标的实现和考评,才能将绩效管理落到实处。今年,刘永泽和况玉书等人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政府内部控制及体系框架构建的文章,使得政府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刘永泽、况玉书(2015)认为政府内部控制的内涵应着眼于行政管理活动,体现管理控制的基本特征,因此对其边界范围、目标定位、设计视角和实施效果的分析有助于深刻理解它的本质特征。同年在另一文章中提出我国单一制政府结构形式决定了政府内部控制体系具有其特殊的含义,国外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为我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基于企业内部控制、现代契约理论、控制系统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等,我国应从控制对象、控制层面和控制流程三方面重构政府内部控制体系。刘永泽、况玉书、吉律海(2015)对政府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施制约机制建设,以期有效的管理公共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资源,合理的运用公共权力。刘永泽、况玉书(2015)认为随着政府内部控制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的滞后终归会影响到实践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完善政府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1月1日-2022年11月23日,确定选题并提交。
2022年12月1日-2022年12月31日,阅读资料,写出论文开题报告。
2022年1月19日-2022年1月31日,阅读大量资料,并写出论文大纲。
5. 参考文献
[1]梅丹.内部控制缺陷研究:文献综述与未来发展[A].中国会计学会
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2]张庆龙,彭志国.政府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的几个理论问题研究[A].中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