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Subjectivization of American Public Opinions on China: The Perspective of Rhetorical Structural Theory开题报告

 2024-01-09 01:41:1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大国权力博弈加剧,全球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加之网络社交媒体快速壮大形成全新传播生态,引发了新一轮话语权的争夺战。近年来,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加快,中国将国际话语权作为衡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准,在这一目标下,了解美国对华舆论战的主要特征并进行反制,改变中国国际话语权弱势地位的境况就成为时代背景下的必要选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本课题搜集美国对华舆论战语料,创建50000字符语料库,同时创建对比语料库50000字符,以供对比研究,旨在从修辞结构理论视角出发,对美国对华舆论战的主观化进行基于语料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在美国对华舆论战中,他们建构了一个怎样的中国形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围绕本文研究课题,多渠道、多方法查找有关资料,通过梳理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理念及做法,利用科学的分析框架,明晰美国对华舆论的特征及本质,并从中发现其现存的不足。该方法主要为在新视角下针对美国对华舆论的硏究提供理论框架,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为进一步研究莫定了基础。

(2)案例分析法。对美国涉华政治性言语的研究与实践,离不开对大量案例的分析,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研究,详细分析其美国对华舆论战的核心目的,不断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全面多方位的研究,得出更为具体贴切的结论。并从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得出相关经验与启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Irwin Daniel, Mandel David R.,and MacLeod Brooke A..American and Chinese Public Opinion inan Era of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Ingroup Bias and ThreatPerception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32.140(2023).doi:10.1080/10670564.2022.2071833.

[2] Huang Junming, Cook Gavin G.,and Xie Yu.Betweenreality and perception: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mass media on public opiniontoward China. 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53.5(2021).doi:10.1080/21620555.2021.1980720.

[3] Hou Shengluan, et al.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A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ory, Parsing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七学期:

(1)10-11周: 论文命题与选题;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第一次面授;

(2)15-18周: 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进行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