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文学批评家Julia Kristeva在巴赫金的理论影响下在其著作《符号学》中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概念,她将“互文性”解释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此后这一概念在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领域成为了最热门的关键词及研究热点之一。
根据刘金明在《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中提到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语言学家也接受了Bakhtin的对话理论,使得互文性的研究超越了文学领域。1981年,Beaugrande和Dressler将互文性概念引入语篇语言学,并将互文性定义为“一个语篇的生产与接受依赖于参与者其他语篇知识的方式”,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分析互文性在广告语篇中的应用。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篇也可看作是一种文本,其中,广告语篇的功能是传递信息,通过一定的语言、声音等形式的组合达到针对目标受众诉求产品信息并宣传产品,激发大众购买欲望,从而达到商家盈利的目的;或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本课题需要基于互文性理论,通过对英语广告特点的分析,探讨出互文性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分析总结出互文性在英文广告中的使用方法。
预期目标:从批判的角度基于互文性理论,将互文性与广告语篇相结合,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广告语篇中的互文性特点,并且,从体裁互文和文化互文角度对广告进行语用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兼顾体裁互文和文化互文的广告语篇,能达到预期的宣传目的。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1)文献索引法:通过使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查找目前国内外有关广告语篇的互文性的文献资料。
(2)定性分析法:根据已经掌握的文献资料,到学校图书馆借阅相关资料,利用学校官方网络搜索有关该选题的期刊、学术报告,最后对掌握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
(3)案例分析法: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一些互文性在广告中运用的案例进行分析,分析总结出互文性在英文广告中的使用方法。
4. 参考文献
1. Allen,G. Intertextuality[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amp; Francis Group, 2000.
2. Norman Fairclough.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M]. London:Longman, 1995.
3. Samovar, L, A.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ulture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5. 工作计划
第七学期
10-11周 论文命题与选题;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第一次面授;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英汉谚语的不对等现象及其翻译策略开题报告
- 从翻译历史观看葛浩文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英译开题报告
- 目的论视角下的美国大片片名翻译开题报告
- 近十年国内政治翻译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开题报告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美妆品牌名称零翻译分析开题报告
- 论林纾小说翻译中的豪杰译现象——以《黑奴吁天录》及《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例开题报告
- 建筑工程英语学习策略初探Learning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Engineering English开题报告
- 《加勒比海盗》:场景构建出的不完美Scene Construction of Imperfection: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开题报告
- 宗教感觉的开花结果:艾略特信仰改变前后 Flowering of Religious Sense: Before and After T.S. Eliot’s Conversion开题报告
- 浅谈中美贸易战中各自英文用语的不同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