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活着》中的女性伦理观开题报告

 2023-10-19 02:08:3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活着》是余华以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为小说背景创作的长篇作品,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与人在现世动荡不安的环境下的斗争矛盾。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发展过程中,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过往固有的社会伦理观念,如传统的家庭、婚恋等思想,都不断发生改变、进步。与此同时,女性的伦理观也开始转变,社会上的女性拥有一定的力量对抗陈旧失衡的社会结构,慢慢独立、解放,争取自身的自由平等地位,追求个人的价值实现。但是,在中国成百上千年的固化男权社会的历史传统下,这种转变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实际上达到的成效也是微乎其微的。《活着》中的女性形象便是这种进步与局限矛盾下的典型代表。

在后世研究中,余华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也受到不少人的关注,这也是余华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探讨《活着》中的女性形象时,一些研究者侧重分析、认同余华是以如何的方式内容进行概括典型性的塑造,还有一些研究者对余华本身作为男性在刻画女性时呈现的局限性提出质疑与批判。本文将通过对女性人物浅层反抗尝试的举例,和女性性格中的“驯良”基因、父权社会统治下的困境而导致最终失败的结局的研究,分析女性长期以来的命运悲剧,提出笔者的个人看法与研究,来对两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总结延伸。

《活着》以母亲、妻子、女儿身份角色为主进行女性形象的塑造,笔者在阅读过程中,深深被这些女性角色所打动,同样作为女性,她们性格中的坚决、倔强,与精神中的反抗、不屈,都在她们的一举一动之间淋漓展现,无法不为之动容,在她们身上,闪烁着中国女性强大的美丽色彩。可在敬佩她们的抗争行动的同时,她们最终获得的却依然是悲剧的命运——尽力却又注定失败的无力感,这些都浓缩着女性依然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压迫的社会现实,笔者不得不反思其中的缘由,对当今社会女性地位的思考,以及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小说《活着》以人的生存问题为切入点,着重关注在动荡不安的现世环境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产生的斗争矛盾。同样作为抗争的底层人物,相较于小说中的男性,女性抗争力量更加弱小,却又同时承受着更大的压迫。这些浓缩着时代特色与社会特色的女性形象,是余华本人对女性的理解与呈现。她们身上暗含的抗争性,以及造成这种抗争最终失败的主观性格因素和客观社会因素,是长期以来女性在父权社会下生存地位发展变化的内在体现和根本原因。

余华是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作家,作为先锋派小说家,他的创作中充斥着苦难意识,着力于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悲剧刻画来表达人们对生活命运的困惑、对抗与思考。在抒写残酷环境下残忍的人性时,余华却用诙谐而又嘲讽的笔调,冷静地记叙着既游戏又严肃的荒诞感,从全新的写实视角为我们再现了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活着》正是极具时代特色与余华个人特色的作品。

本论文将通过对《活着》中出现的典型女性形象进行总体解读,把握其小说中映射女性的生存整体情况,从女性自身的局限与外界的压迫中综合分析中国男权社会现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文献法

1.确定论文题目:论《活着》中的女性伦理观

2.根据论文主题搜索相关文献:学术界对于余华小说《活着》、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伦理观方向的研究资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许子东.重读余华长篇小说《活着》[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2):151-157.

[2]孙婷.浅析余华作品中的女性悲剧[J].美与时代(下),2018(04):92-95.

[3]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序号

起讫时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