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从古至今,农业受关注的程度从来没有改变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更是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在科技的推动下,我国的农业发展更是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升。由于过去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人们环保意识缺失,农作物种植用到的各种化学、农药和塑料地膜,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对于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升,绿色文化逐步深入人心。生态农业的大力推广,节能环保观念的不断强化,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亟需转变,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是适应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在此背景下,农业的健康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课题,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农场建设由此逐渐兴起。
欧洲和北美地区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政策上规定永久耕地面积,制定农药化肥的使用标准和养殖业废弃物排放标准(刘坤等,2016)。技术上研究农业污染防控技术,绿肥技术,固体有机堆肥技术等。对于生态农场建造,在生态农场前期规划时,将养殖与种植的区域进行划分,畜禽养殖用地和种植用地进行合理规划,使种植业与养殖业紧密结合。我国对生态农业发展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2015年,我国颁布的《国务院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意见》对农垦土地进行严格的管控,禁止将农业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这一措施保护了农业耕地,同时也对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制定农业循环低碳生产制度、农业资源环境管控制度和完善农业生态补贴制度,为农业绿色生态转型构建了制度框架。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农村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推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持续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近期,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草局研究制定了《农业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清洁低碳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立体综合种养等作为主要举措,完善循环型农业产业链条,持续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中央财政支持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促进粪肥还田,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同年下发了《关于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21]10号)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1研究内容
(1)调研方面
该基地拥有充足的农田、水系、林地等自然资源,但并未加以合理利用和开发,相对应的服务设施较少,形式单一,很难与消费者产生互动。因此,项目在顺应现状的基础上,以有机为农场主题开展一系列农业及相关附属产业。设计中将畜牧业与农业相结合,农作物所需的肥料、畜牧所需饲料均不含有化学添加剂,二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不同形式的集装箱房、采摘园、售卖区等成为景观中的特色建筑,除具观赏功能外,农场提供私家菜园、开心农场、鱼塘、亲水平台、采摘体验、露营等项目,让人更多地参与其中,打造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亲身体验有机农场的乐趣。建筑外立面以加工利用废料残渣为材料,配合以光伏板、地热系统、灰水处理系统等,利用自然能源供电、供暖、灌溉,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资源及废物利用。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3.1研究方法
(1)文献研读。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种养循环生态农场设计相关文献与专著研究,将其科学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方法总结为发展模式,结合国内的养殖场设计现状和发展方向,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2)实地调研。对苏州市水乡古镇同里的五月田有机农场规划建设参与实际的场地调研,同时向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农场技术人员等进行询问学习,了解场地为设计提供第一手资料。
(3)集成与创新。理论研究上,通过相关文献研读和对各个生态农场生产环节进行研究,对比国内优秀的生态农场的生产模式、规划布局、经营模式、实施状况等。吸取优点并进行创新。
4. 参考文献
[1].钱昕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J].农场经济管理,2018(06):50-51.
[2].张丽萍.可持续发展视角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J].中国集体经济,2018(28):3-4.
[3].卞有生.国外生态农场的研究与发展概况[J].农业环境与发展,1985(03):1-5.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4-2024学年第一学期
第8周(10/21)前进行选题申报
第10周(11/4)前任务书下达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