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道路像是人的脉搏链接着各个功能区域,居民在道路中行走也像是漫步在曼妙的云锦之上。而且随着当下市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所需要的场所包含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的变化,物质环境的更新与社会网络更新都进入了更缓慢、谨慎的阶段,以小型的社区空间为主体改造对象的局部微更新方式,成为带动社区活力、提升社区空间品质的新方式。“从大拆大建到微空间更新,是城市治理风向的转变”。南京由市委政策研究室、城管局和社科院组织微更新项目征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小微空间功能提升为核心,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实现各方参与、多元共治,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所以现在就南京四牌楼区域为例,在道路方面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渐进式、易实施的更新改造,尊重居民日常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保留社区空间的原真性,在无障碍系统和生活文化方面更加切合市民生活所需。在文化上云锦是南京的文化特产之一,将云锦文化结合道路立面改造,展示给大家。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1设计内容
运用“城市针灸”法,改造四牌楼街道部分景观节点:对于自行车、电动车停车区域进行优化;部分墙体立面改造;道路无障碍设计优化;景观植被改造,闲置地块赋绿工程、生态技术绿色应用;结合特色文化老旧文化材料保护翻新利用;防疫功能区布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社区微更新发展进程大概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 物质 空间层面的综合社区建设。①依照苏联模式和单位制的背景,使得居住大院形成主流的社区 发展模式,②但是同时随着“文化大革命”时期动荡,规划建设在此时停滞不前,“文化大 革命”之后才对城市社区展开物质性修复。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至 1999 年: 经济转型期间 的社区更新转型探索。①经济转型使得单位制解体,同时 1991 年提出社区建设中将社区服 务体系纳入其中,强调了社区的概念。②在 1990 年代初,吴良镛院士提出有机更新的概念, 并将实践运用到菊儿胡同的社区更新的实践运用。第三阶段是 2000 年到 2014 年: 多元综合 性社区更新深入。①城市更新注重社区非物质层面的建设,社区是促进社区融合、历史文化 保护、社会公平公正等的基本单位。②自下而上的需求开始出现。第四阶段是 2014 年到至 今: 人本化和可持续的社区更新的探索。受到国外社区的建设,社区微更新从房地产开发大 盘转型向小规模渐进式的可持续模式发展。以日本的八女福岛地区社区营造、德国柏林社区 菜园、波特兰社区微更新等为我国的社区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近年来,许多城市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了诸多的实践探索,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北京通过历史街区的微更新改善公共空间环境和提升整体业态品质,在老城胡同中进行社区营造实验;上海提出“街道是可漫步的、建筑是可阅读的、城市是有温度的” 微更新理念,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每年组织城市微更新项目征集;南京则由市委政策研究室、城管局和社科院组织微更新项目征集;武汉围绕如何建立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平台开展了“红色物业”社区更新实验;厦门由高校、社会机构等参与的城市社区治理引发了诸多值得关注的议题;此外,不少地方在社区更新中尝试规划师的角色由传统单一的设计师逐步向空间治理的社区规划师转型等等。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0月18日至2022年11月26日,确定选题,完成上传网上审核。
2022年11月29日至2022年12月17日完成毕业设计构思和开题。
2022年12月20日至2022年12月31日。完成开题报告及毕业设计初稿(完整平面图)
5. 参考文献
[1]骆天庆,左莹,刘立立.环环相生——重建多元步行体系视角下的社区微更新[J].建筑与文化,2021(11):261-263.
[2]单瑞琦.社区微更新视角下的公共空间挖潜——以德国柏林社区菜园的实施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7(05):77-82.
[3]任云英,陈超.防疫视角下城市社区安全治理与设施嵌套体系初探[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0,35(03):17-22.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