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金融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国际金融金融监管框架正在逐步确立。为此,中国应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发展格局的变化,顺应国际金融监管的改革趋势,加快实施中国金融监管改革战略,建立和完善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内金融监管框架,强化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和合作,为中国#8220;开放型经济#8221;发展提供金融安全保障,成为了极其重要的现实问题。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的金融监管改革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又将如何按照国际金融监管原则和发展方向,不断健全开放条件下的金融监管体制,实现国内金融业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了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问题。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金融监管成为多数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监督金融活动、管理金融领域的主要方式。在金融市场规模和体系下不断拓展和完善的今天,金融监管在保障金融市场合理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我国金融监管发展的滞后性也随之暴露出来。
本篇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有:
一、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存在哪些缺陷。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金融监管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基本形成了三类监管理论体系及Kane(1981)的监管辨证理论。而到90年代以后,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Merton和Bodie(1995)提出了功能性金融监管理论,认为功能性金融监管是指基于金融体系基本功能而设计的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并能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协调的监管。在功能监管框架下,金融监管关注的是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所能发挥的功能,而不是金融机构的名称,其目标是要在功能给定的情况下,寻找能够最有效地实现既定功能的制度结构。John Eatwen和Lanee Taylor(2000)指出,将金融监管、谨慎的风险管理和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会使监管更加民主化,并大大加强监督的可信度,保证市场的有效运作。
王烨敏(2010)认为在金融全球化、一体化和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趋势下,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手段都显得落后和僵化。
董彦岭、陈琳(2011)通过分析美国和英国金融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缺陷、以及改革方案,总结出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借鉴和启示。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初至2022年1月10日,拟定提纲。通过学校图书馆书籍、电子网络、杂志以及硕博论文收集相关资料,确定写作提纲,填写开题报告。
2、2022年1月11日至3月31日,完成初稿。进一步收集相关资料,按照前期拟订出的提纲,充实论文的内容,并对其加以具体分析论证,完成论文初稿。
3、2022年4月1日至4月30日,反复修改初稿。仔细阅读初稿,对其不足之处以及语句不通顺之处进行修改,并查阅近期文献充实论文。
5. 参考文献
[1] 王烨敏.我国金融监管的变迁和新形势下的选择[J].金融经济,2010.6
[2] 李红权.金融危机反思及金融产品消费者保护[J]. 财经科学.2012.1
[3] 董彦岭、陈琳.金融危机下美英金融监管改革的比较和借鉴[J].海南金融,2011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