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更主要是体现在跨越民族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社会分工,既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形成的最基本的动因,也是一国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作用的最核心基础。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飞速发展,国际分工开始持续演化,在演化过程中国际分工经历了由产业间国际分工到产业内国际分工,再到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历程。最终,传统理论的国际分工已经无法全面的反应当代国际分工的全部内容,当代的国际分工的动力也不仅限于自然要素的禀赋差异。同时它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在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是跨国公司向中国投资的基本动因,中国在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分工系统中被作为低增值环节生产基地的结果便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向世界供应的生产规模急剧增长的同时,中国劳动力要素的价格并未获得同步增长。近两年,尽管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然而我们不得不注意的是中国国内企业大多集中在低技术部门,尤其是玩具、旅行箱包和纺织纤维等方面。而在知识密集环节与劳动密集环节的分工体系下,来自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更多的生产性环节分包给世界各地的合同制造商,甚至完全退出生产,“世界加工厂”的位置显然是极为被动且极具风险的,即便是“世界工厂”也并不是最大利益的获得者。只有当中国本土的企业有效吸收并转化直接投资的正向效应,积累起将国内生产要素与外来生产要素融合的竞争能力时,才有望使国家跨越自然资源秉赋所决定的静态分工位置,成功实现国际分工地位的自主性提升。
目前国际分工的发展现状引发了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思考。其中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在国际分工中中国的地位如何?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应该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得到提升?一方面国际分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扩大贸易的同时,促进产出和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并获得技术进步、增强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从而获得相关福利效应;另一方面由于过分依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因而产品附加值在产业链条中比较低,所以说福利也是有限的。国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特别对我国这样的出口大国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是一把“双刃剑”。因此,研究国际分工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享受益处的同时避免其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国际分工格局和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再结合国际分工的演变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进而预测今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本文的研究将从知识密集环节与劳动密集环节的分工的角度来探究国际分工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影响的问题,并为今后的发展做出预测。与此同时可以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更全面认识并提出建议,一是结合实践,对我国劳动密集环节的分工体系下对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做出正确的宏观政策安排。二是从劳动密集环节的分工体系的角度探讨知识密集环节的分工体系转变对我国对外贸易可能产生的影响。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利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计算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真实的贸易利得。
写作提纲:第一部分:引言和文献综述;第二部分:理论分析;第三部分:分析国际分工深化演进过程;第四部分国际分工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第五部分:结论及展望,论述在国际分工的浪潮中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应该如何应变的思考和选择,提出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转变的建议,展望未来在国际分工影响全球贸易趋势的发展。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垂直专业化分工及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的深入,价值链各端的价值创造与其利益分配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传统贸易统计因高估了价值链中各个国家的商品总值尤其高估价值链下游国家的出口规模,不能真实反映一国的贸易利得。2011年由(OECD和WTO,2011)提出的“贸易增加值”(Trade in Value-added,TIVA)更贴近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现实情况。国内外关于全球价值链和垂直专业化情况下国际分工和地位的研究大概分为下面四类:一是 Linden等(2009,2011)借助案例研究分析中国企业在所处分工与贸易地位下的利益所得,没有实际数据支撑;二是王岚、盛斌利用贸易增加值体系重新测度了1995-2009年中美双边总值贸易进行价值增值刻画了贸易利益在中美之间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传统的贸易统计极大地高估了中美贸易失衡,严重错配了两国的贸易差额和贸易利益,本文也将采用贸易增加值数据;三是基于Hummels等(2001)对垂直专业化的衡量及其之后的改进,刘志彪(2001)和刘志彪、吴福象(2006)运用Hummels等(2001)的VS指数,测算了江苏省制造业出口VS程度,该指标不足之处是假设所有进口中间品完全由国外价值增值构成,去除本国先出口再进口的这部分中间产品贸易,同时假设出口产品和国内消费品对中间产品依赖程度一样,这是不合现实的;四是Koopman等(2008,2010,2012)基于全球价值链,将贸易出口进行分解,系统研究了附加值框架下一国出口贸易中的国内价值增值和国外价值增值,并构建了一国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指标,GVC参与指数和GVC地位指数;芩丽君(2015)利用了GVC参与指数和GVC地位指数,研究了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和贸易地位,发现我国虽已较大程度的参与全球生产网络,但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地位较低,制造业各行业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较高,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参与程度提高,但对国内价值增值较少,所获得的贸易利益也较少。
本文的重点在于利用增加值贸易纠正传统贸易统计下的各国的贸易利益错配,测度在国际分工深化形势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值,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在不同行业价值链分工中的差别和获利能力的变化,为我国转变对外贸易结构、顺应全球化贸易提出建议。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1日(本学期第九周)——完成选题工作;
2.2022年11月29日前——完成开题工作;
3.2022年3月13日前——完成初稿和中期检查工作;
5.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第八版).
[2]陈百助,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应用,高等交易出版社
[3]程大中.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及演变趋势——基于跨国投入—产出分析[J].经济研究,2015(09):4-16.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