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内容:设计尿酸结构的2,6,8号位三个羰基的氟化取代的实验路线;检验所设计合成路线合成化合物的结构要求;研究所合成化合物抑制尿酸沉淀的效果;其他尿酸结构类似化合物如黄嘌呤等对尿酸沉淀的抑制效果。
意义: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特指急性特征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石疾病。
现通过研究发现尿酸结构的类似物有抑制尿酸沉淀的作用,故推测通过摄入这些药物可达到预防、抑制或治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目的,并且已通过实验证实其具有一定的效果。
2. 文献综述
关于痛风的治疗研究发展的综述摘要 痛风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 且其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因此对痛风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研究日益增多。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痛风发病机制和遗传学的认识日益加深,新的治疗靶点不断被发现。
本文对痛风的发病机制研究及药物治疗进行了综述。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查阅文献,模拟尿酸沉淀过程及环境,加入与尿酸结构类似的抑制剂以验证抑制效果;设计实验方案,合成尿酸的2,4,8号位经氟、氯、溴、碘(主要为氟)取代的化合物,验证抑制效果;以黄嘌呤为原料→在8位上硝基→8位硝基用氟取代合成尿酸的8位氟化合物;以甲醇钠为原料→合成2-硫醇巯基-4-羟基-6氨基嘧啶→合成4-氨基-6-羟基-5-硝基嘧啶-2-硫醇→合成硫醇嘧啶→去硫醇嘧啶巯基→进行环合,最后在8位上氟;通过氟谱检测验证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并推测其有效性;
4. 工作计划
对黄嘌呤、鸟嘌呤、2,6-二羟基嘌呤、6-羟基嘌呤进行了尿酸抑制效果的实验,其中黄嘌呤效果尚可,其余效果不佳;通过实验进行了尿酸的2,4,8位其他卤素包括氯、溴的取代,并验证了抑制沉淀的效果,具有不错的效果;通过实验合成了尿酸的8位氟化物,并正在验证其抑制尿酸沉淀的效果;通过氟谱验证合成化合物的结构,发现效果不理想,进行重复实验;查阅文献,设计尿酸的2,4位氟取代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5. 难点与创新点
目前,抗高尿酸血症药物主要有 3 类,分别是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尿酸盐阴离子转运蛋白 1( URAT1)抑制剂和尿酸氧化酶类似物。
机制分别为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抑制肾脏 URAT1 对尿酸重吸收作用,增加尿酸排泄;将尿酸氧化并分解为可溶性的尿囊素,几乎没有直接针对尿酸本身的抑制作用的药物,此研究直接针对痛风发病最直接的现象及原因。
当今痛风人群逐年增多,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当下不容忽视的疾病,该研究的进行对于此病症的治疗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