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目前人类病患中,脑卒中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国其也是危害健康的主要疾病,而美国和英国也是三大疾病之一,紧随心脏病和癌症之后。脑卒中一直以来都是以老年人为主的高发性、高致死率的疾病,对于根治这种疾病目前尚无很好的药物,但如何用药物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改善生活质量一直以来是备受关注的议题[1]。脑卒中又以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疾病最为普遍[2]。虽然目前尚无根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但随着中药及其提取物的不断发掘,已经有很多药物显示出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作用[3]。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目前最为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约占脑卒中发病率的60~80%。虽然脑卒中的危害如此巨大,但目前尚无根治脑卒中的药物,而随着医学进步和中药及其提取物的不断发展发掘,已经有很多药物显示出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有些从中药提取的有效成分如三七总皂苷、银杏叶提取物、灯盏乙素等均显示出了治疗脑卒中疾病的巨大潜力和价值。而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灯盏花素、三七总皂苷(血塞通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金纳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损伤[4, 5]。 目前中药提取物注射剂,由于其成分相对单体化合物来说成分复杂,对工艺要求很高,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性反应,发热,消化道反应,急性肾衰竭等[6]。 灯盏花素注射液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药物。在治疗脑卒中疾病剂量中,说明书用量为20-50mgd-1,但是目前用于动物实验的剂量却十分不一,有利用临床等效剂量换算的,也有学者使用极大量的,从15-150mgkg-1不等。这些剂量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还需进一步评价,同时,是否这些剂量显示出了确切的疗效还有待探讨。我们希望参考临床常用剂量,通过本实验来对灯盏花素进行其疗效重新的初步评价,从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两者中找出最佳的平衡点,以为下一步深入探讨该药物作用机制差异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0, 2(04):50-59 69. [2] 吴兆苏,姚崇华, 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 24(03):71-74. [3] Wu Pf,Zhang Z, Wang F, et al. Natural compounds fromtraditional medicinal herbs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J]. Acta Pharmacol Sin, 2010, 31(12):1523-1531. [4] 徐艳芬,张丽娟, 宋新波.银杏叶提取物的研究进展[J]. 药物评价研究,2010, 33(06):452-456. [5] 文丽, 刘华钢, 赖玲, 等. 三七总皂苷制剂的研究进展[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2, 29(02):320-322. |
2. 文献综述
灯盏花素综述
042011129 顾昶 药学111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1研究内容: 通过对灯盏花素提取物注射液临床常用剂量进行动物实验,判断该药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影响。 2实验方案 2.1 动物分组与饲养 将动物随机分组,分两组,第一组设假手术组、模型组、灯盏花素低剂量组,第二组设假手术组、模型组、灯盏花素高剂量组。12 h光/暗循环。 2.2 动物给药 适应性喂养7天后按体重给药,药物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腹腔注射。灯盏花素低剂量为12.5mg/kg,高剂量组为25mg/kg;空白组与模型组均注射同体0.9%氯化钠注射液。各组造模前7天开始给药,每日一次,最后一次于造模前1h给药。 2.3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 大鼠术前12 h禁食,自由饮水。术前大鼠腹腔注射水合氯醛(350mgkg-1),待麻醉后仰卧位放置,参考Longa法[7]模型制作,固定四肢:1.颈部正中切口约25mm,在右侧的肩胛舌骨和胸锁乳突肌形成的三角处暴露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2.结扎颈外动脉的分支枕动脉、甲状腺上动脉及颈外动脉终末支,并在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分叉处(三叉口)埋入缝合线,打一虚结。3.用微型动脉夹夹闭颈总动脉近心端及颈内动脉远心端。4.在颈外动脉远心端剪一V型小口,将线栓从开口处向近心端插入,插至颈总动脉处,轻轻扎牢刚埋入的虚结,扎牢程度以线栓能在血管内自由抽插同时血流又不流出血管为宜。5.移除夹闭颈内动脉远心端的动脉夹,剪断颈外动脉远心端,将线栓抽回至三叉口处,将颈外动脉拉直,与颈内动脉成一直线,缓慢地将线栓插入颈内动脉,有阻力即停止进线,约进入20mm,一般不超过22mm这时,线栓即进颅至大脑中动脉起始处,从而阻断大脑中动脉血流,扎紧线栓,移去颈总动脉上的动脉夹,缝合皮肤。2h后将线拔出,恢复大脑中动脉血流形成再灌注24h。同时在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叉口滴数滴10万U青霉素钠,防止伤口感染。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同时滴加相同单位青霉素,并缝合皮肤,其余不做任何处理。 2.4检测指标 通过测定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死亡率、体重下降情况,血清MDA、SOD,来初步判断该药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2.5主要技术路线:动物适应性喂养→给药→造模→取指标 |
2.6评价指标的方法
2.6.1行为学评分:
术后参考Longa法的5级评分法进行行为学评分,对术后4h,24h进行行为学评分:(0分:两前肢游离,对称地伸向地面;双肩抵抗力一致;行走正常;1分:手术对侧肩内旋,前肢内收;双肩抵抗力一致;行走正常;2分:手术对侧肩内旋,前肢内收;推动双肩时,手术对侧抵抗力下降,行走正常;3分:手术对侧肩内旋,前肢内收;推动双肩时,手术对侧抵抗力下降,行走绕圈;4分:手术对侧肩内旋,前肢内收;无自发活动。)
2.6.2 TTC染色测脑梗死体积: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h后断头取脑,迅速将脑至于-20℃冰箱中冷冻20min,去除嗅球,在冰面上做大脑切片6片,每片2mm。切好后放入恒温箱,于含2%TTC的磷酸盐缓冲液中闭光染色30min,然后将大脑切片用4%多聚甲醛固定2小时,按顺序排列置于一次性手术台布上,数码相机正反两面拍照,用IPP(imagepro plus6.0)软件统计梗死体积。
2.6.3 死亡率 统计术前各组术后24h存活动物数与术后24h各组死亡动物数,死亡率=术后24h死亡数/(术后24h存活数 术后24h死亡数)
2.6.4 体重 统计术前动物体重与术后24h动物体重,体重下降=(术前动物体重-术后24h动物体重
2.6.5 血清MDA、SOD检测 术后24h动物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取血后静置30min,并分离血清,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MDA、SOD含量。
2.6.6统计学处理:动物舍弃标准:除假手术组外,其他组动物TTC染色后无梗死体积的,该动物收集的所有指标均不纳入统计。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参考文献
[6] 孙世光, 李子峰, 谢雁鸣, 等.中药注射液临床使用合理性与安全性再评价方法学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8):2969-2973.
[7] Longa EZ, Carlson SR. Cummins Reversible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without craniectomy in rats[J]. Stoke, 1989,20(1):84-91.
4. 工作计划
2.27-3.8 查阅并整理文献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3.9-3.15 提交开题报告
3.16-6.7 进行课题实验,并完成毕业论文
5. 难点与创新点
1.本课题所使用的药物为临床用药,对进一步了解药物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2.本课题使用的药物剂量均为临床等效剂量换算,对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本课题所涉及的指标能一定程度上反应药物的疗效,设计合理。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