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课题的意义:黄鳝的适应能力极强,几乎在我国淡水水域都能存活。由于它不同于一般鱼类的栖息环境,成鱼阶段有其发育独特的生物学特征,而且在胚胎及鱼苗的发育过程中也形成了对环境适应的性能,研究这些内容,是人工批量繁殖必不可少的(杨代勤,1999)。
国内外研究概况:我国的黄鳝胚胎发育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研究。关于黄鳝胚胎发育,朱志荣观察过后期发育情况,杨代勤等采用人工授精方法进行胚胎发育初步研究。黄鳝吐泡沫产卵受精黄鳝的胚胎发育一般需5~11d,受水温和溶氧的影响差异较大。一般水温25~31℃,5~7d孵出;水温18~25℃,8~11d孵出;超过11d,一般不会孵出。刚出膜的仔鳝个体较大,对环境的耐受力强。仔鳝出膜后胸鳍逐渐退化。韩名竹、史扬白等在1998进行了黄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黄元凯、谢家新等在1989进行了黄鳝人工繁殖初步研究;周定刚、傅天佑等在1990进行了人工诱导黄鳝排卵的初步研究;陈卫星、曹克驹在1993进行了黄鳝分批产卵模式的研究;邹记兴在1996进行了黄鳝的人繁技术及胚胎发育等。
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献)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实验在人工繁殖成功的基础上,连续观察了黄鳝胚胎发育的全过程,主要拍摄并记录黄鳝孵化的各个时期的时间顺序以及黄鳝胚胎发育各个时间的形态特征,并与其他环境下胚胎发育时期的比较给黄鳝的人工繁殖提供了胚胎发育上的理论依据
研究内容:在水温32℃-33℃的环境中,黄鳝胚胎发育的时间是144h。在研究黄鳝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先将黄鳝的受精卵控温孵化后,经透明处理,显微观察,拍摄并记录黄鳝孵化的各个时期的时间顺序以及黄鳝胚胎发育的形态特征。黄鳝卵圆球型,橙黄或淡黄色,沉性,卵径2.0一3.8mm。黄鳝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具有丰富的微血管分布的胸鳍,但在胚体出膜前退化。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黄鳝受精卵靠雄亲鳝突出的泡沫浮于水面上,这种泡沫具有何种的生理功能;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黄鳝在6-10月份进入繁殖季节,6-9月份每天傍晚向每个网箱喂蚯蚓4g,10月份喂鱼醚3g,繁殖旺盛时期每天观察网箱是否有受精卵产生,然后及时清理放于流动的水桶里。
2.在室内控温静水孵化,平均室温34℃,水温32℃的环境下显微观察。观察后再解剖或作透明处理。透日液为蒸馏水:5%甲醛:甘油:冰醋酸(100:5:7:4)。每2h记录水温和室温1次。
3.显微观察不同时期的黄鳝胚胎,画出胚胎形态,计算孵化率。
4. 研究创新点
1.黄鳝的卵为人工培育的亲鳝自然生产获得。
2.在本实验的环境下(室温、水温),画出每个时期胚胎发育的图片,与其他实验结果作比较,得出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更加深入的了解黄鳝的胚胎发育状况与环境的关系。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研究计划:黄鳝受精卵为人工培育的亲鳝自然生产获得。在室内控温静水孵化,平均室温34℃,水温32℃的环境下显微观察。观察后再解剖或作透明处理。透日液为蒸馏水:5%甲醛:甘油:冰醋酸(100:5:7:4)。每2h记录水温和室温1次。
2.预期进展:观察到黄鳝各个时期胚胎发育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记录时间、画出图片、分析结果。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