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犬巴贝斯虫病病例分析开题报告

 2023-02-17 01:45:3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本课题的意义犬巴贝斯虫病由多种巴贝斯虫引起的蜱传播的原虫疾病,世界范围内分布,具有全球意义。历史上,犬感染巴贝斯虫按其寄生在红细胞内形态来辨识,所有大巴贝斯虫归为犬巴贝斯虫,而所有小巴贝斯虫归为吉氏巴贝斯虫。但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各种巴贝斯虫如、仓鼠巴贝斯虫、泰勒虫属以及一种未被命名的大巴贝斯虫均能感染犬并引起截然不同的疾病。像罗氏巴贝斯、犬巴贝斯和韦氏巴贝斯(过去按照形态学将其归为一个犬巴贝斯虫的亚种),但按其所致临床表现、严重程度、蜱媒、基因学特征及其地理分布,它们目前则被认为是不同种类的病原。相关病原的地理分布,很大程度地依赖于相应蜱媒的生活习性。但吉氏巴贝斯虫除外;有证据表明,吉氏巴贝斯虫具有犬与犬传播路径,通过斗犬路径传播,不局限于蜱媒的传播。全世界关于病原性巴贝斯虫的研究集中在其流行性和临床病理学,从而为流行病学、诊断及药物治疗服务。由大巴贝斯虫引起的巴贝斯虫病,常用咪多卡二丙酸盐治疗,临床反应良好;而小巴贝斯虫对相关治疗则更具抗性。在小巴贝斯虫感染的病例,常不能获得临床的治愈和清除虫体治愈,临床复发常见。通过对临床病例实验室诊断和症状分析,对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和预后都非常重要。2研究历史巴贝斯虫是经硬蜱传播的人畜共患寄生虫。1888年Vict Babes在牛红细胞内第一次发现并描述了梨形虫目寄生虫。随后在1893年Smith和Kilbourne将蜱传播的生物致病因子命名为牛双芽巴贝斯虫,巴贝斯虫第一次作为传染病被描述并记录,这也是第一次揭示了所谓的“虫媒病”(Adam Joseph Birkenheuer 2004)。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巴贝斯虫属被描述,1896年Hutcheon在南非首次报道了红细胞内寄生虫存在的犬巴贝斯虫病例;1957年南斯拉夫报道了关于人类巴贝斯虫病的第一次诊断(SkrabaloDeanovic 1957);近些年,巴贝斯虫感染人类的病例量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地区(Kletsova et al. 2017)。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虫属的原虫侵入人类或动物的红细胞并裂解引起发热性贫血,感染通常在免疫力强的宿主中无症状,严重的呈多器官衰竭、复发或威胁生命的病程(AkelMobarakai 2017),已经成为人类新兴的健康问题,同时也给畜牧业生产和小动物临床带来严重损失。犬巴贝斯虫为巴贝斯科,巴贝斯属的虫体。引起犬的巴贝斯虫病的病原体有3种,即犬巴贝斯虫、韦氏巴贝斯虫和吉氏巴贝斯虫。犬巴贝斯虫分布于欧洲、美洲和印度,韦氏巴贝斯虫分布于南美洲,吉氏巴贝斯虫分布于亚洲。我国已报道的为吉氏巴贝斯虫[1]在江苏和河南的部分地区呈地方性流行,对犬特别是警犬危害严重。

犬巴贝斯虫是较大体型的虫体,一般长度约4-5μm,最长的可以达到7μm,典型的虫体呈梨籽型,一个红细胞内可寄生多个原虫,多的可能有 16 个,血涂片通过瑞士吉姆萨染色,原生质染成淡蓝色,染色质呈紫红色(李祥瑞2011)。吉氏巴贝斯虫的虫体较小,长度一般在 1-2.5μm 之间,多位于细胞边缘或偏中央,多呈戒指状环形,一个红细胞内可同时寄生1-15个不等的虫体,但显微镜下观察到1-2个虫体者多见,通过PCR测序显示,这是我国巴贝斯虫病的主要病原。

吉氏巴贝斯虫病(主要临床特征有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发热或体温正常、可视黏膜苍白、肝脾肿大、淋巴结病和嗜睡。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是吉氏巴贝斯虫感染的明显特征。黄疸不常见。平均HCT是31,154000μL-1平均血小板数也降至伴随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2-4]。犬吉氏巴贝斯虫诊断常通过血涂片镜检辨识寄生虫而作出。辨识方面,姬姆萨或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优于快染。血涂片应快速制作,否则一经保存(即使冷藏),巴贝斯虫有可能消失。诊断可能复杂化,因感染动物血涂片不总是可见虫体,低水平寄生虫血症也会引起明显的感染。离心血液的淡黄层抹片或检查末梢毛细血管血涂片可增加检出率。慢性或亚临床性感染者,寄生虫数量可能少至检不出[4]。以贫血,溶血,高热,血红蛋白尿为临床特征的病例呈增多态势,溶血性贫血的病例见于各个品种和年龄。宠物犬巴贝斯虫病散发病例或疑似巴贝斯虫病例临床报道越来越多。免疫性介导性溶血性贫血,及巴贝西虫感染性溶血性贫血是需鉴别诊断两类重要疾病。对疑似病例可从流行病学、病史、临床症状、血液学及临床生化及血清学诊断入手进行鉴别诊断。[1]蒋金书.动物原虫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108.[2]Casapulla R , Baldi L , Avallone V , et al. Canine piroplasmosis due to Babesia gibsoni clinicalmphological aspects[J]. Veterinary Recd, 1998, 142(7)168-169.[3] Irwin P J , Hutchinson G W . Clinical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Babesia infection in dogs.[J]. Australian Veterinary Journal, 2010, 68(6)204-209.[4] Meinkoth J H , Kocan A A , Loud S D , et al. Clinicalhematologic effects of experimental infection of dogs with recently identified Babesia gibsoni-like isolatesOklahoma[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2002, 220(2)185-18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研究目标通过收集分析临床上的病例,选取典型病例,研究其病症发展过程,用药效果以及转归过程。

2.研究内容(1)收集临床上疑似巴贝斯虫的病例。

(2)研究典型病例的治疗过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

(1)收集归纳总结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现状,找出可能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2)收集以往病例资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通过搜集兽医院以往的病例,同时跟踪现在接诊的新发病例。

对犬巴贝斯虫病增加了解。

虽然犬巴贝斯虫病近年来日益增加,但是治疗方案并没有很大改变,而且针对不同种的巴贝斯的特效治疗不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1)2018年10月 搜集相关资料,回顾专业知识。

(2)2018年11月 -2019年4月 兽医院学习,病例跟踪收集。

(4)2019年4月中旬-5月中旬 病例整理,查阅文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