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农药,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用于防控或消灭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以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各类药剂的总称。我国农药生产量和使用量均位于世界前列,每年大约要施用100万吨左右的化学农药,在2014年,我国农药的施用量达180万吨,且我国农药的使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正确使用农药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病虫草的危害,还可以保证农业生产的丰收,减少因病虫草等危害而造成的损失。然而,农药的使用在为我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留下了弊端。农药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不易分解,可以长期存在于环境中,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而农药中的有害物质经过不断的累积,给环境、人体健康等都带来了一定的危害。现如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开始取代一些旧品种,尽管如此,农药污染仍旧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农业环境及其周边地区的土壤、水体和植物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作物对化合物的吸收是污染物在食物链上传递的源头,是人类农药暴露的主要途径。农药施用方式具有多样性,包括种子处理、土壤淋溶、叶片或果实喷洒,导致其进入作物的方式也同样存在多种类型,包括根部、叶片、果实吸收等。伴随着农药的施用,污染物不断富集,其对环境的影响也开始暴露出来,例如对土壤的污染,有相关研究表明,80%左右的农药施用后,最终会进入到土壤之中,因此研究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植物对土壤中污染物的吸收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进入土壤中的农药在与作物接触后,还有可能进一步进入植物组织,被植物组织吸附,其吸收的主要顺序是根、茎、果、粒,对于马铃薯、白菜等人类可以直接食用的蔬菜,污染物的残留则可能危害人体的健康。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2.1 主要研究内容
1、介绍典型的新型农药的种类、特点、应用范围和潜在危害
2、不同农药在作物中的吸收、迁移和富集情况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1、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
2、完成论文的翻译;
3、构思论文框架,并完成大纲;
4. 参考文献
Bonmatin, J. M.; Giorio, C.; Girolami, V.; Goulson, D.; Kreutzweiser, D. P.; Krupke, C.; Liess, M.; Long, E.; Marzaro, M.; Mitchell, E. A. D.; Noome, D. A.; Simon-Delso, N.; Tapparo, A. Environmental fate and exposure; neonicotinoids and fipronil.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5, 22 (1), 35-67.
Feng, X.; Pan, L.; Xu, T.; Jing, J.; Zhang, H. Dynamic modeling of famoxadone and oxathiapiprolin residue on cucumber and Chinese cabbage based on tomato and lettuce archetype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9, 375, 70-77.
Hwang, J.-I.; Lee, S.-E.; Kim, J.-E.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values for plant uptake of pesticide from soil. Plos One 2017, 12 (2).
5. 工作计划
1、1月10日~3月 8 日 查阅和研究文献资料,完成英文翻译。
2、3月 9 日~3月27日 撰写开题报告;构思论文框架。
3、3月28日~5月10日 撰写论文。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