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针对大中型企业信贷业务领域竞争的加剧和部分优势行业的集约化经营,大中型企业信贷业务增长乏力,对商业银行的综合贡献度不断下降,在此背景下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培育业务增长点的重要工作。关于小微企业信贷问题,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国外研究的进展主要体现在风险因素和评估方法两个方面。
关于风险因素,Hodgman(1960年)对商业银行的预期损失和信贷数量的相关性进行了详细论述,说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数额与预期损失成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信贷数额越大,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也越大,其预期损失也就会越高,因此信贷配给可以降低银行的不良率。Goldsmith(1969年)通过对3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金融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尤其是信贷资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贡献更大,信贷资金的配给模式越丰富, 社会得到资金支持就越多,就越会促进经济增长。 Baltensperger(1978)首次提出了“信贷配给”理论。该理论认为相较于信用等级较低的申请者而言,商业银行出于规避风险、实现自身经营目标的考虑,倾向于选择信用等级较高的申请者。基于对 “信贷配给”理论的分析,Stieglitz和Weiss(1981)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首次提出了“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配给”之间的关系。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会导致信贷市场风险增加,而信贷风险的增加会对“信贷配给”产生重要的影响。
2. 研究内容和问题
基本内容:
阐释阐述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介绍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信贷业务特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融资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案例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优化策略,以期有效控制信贷业务风险。
解决的关键问题: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从基本原则与理论分析出发的逻辑思维与推理方法; 在大量指标与数据基础上,各种统计方法的综合运用;个别案例分析与普适性结论的验证相结合;
技术路线:
4. 研究的条件和基础
已完成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完成了规定的学分;参加了有关课程的实习、调研积累了一定经验。接受过专业课程论文的教学,初步培养了科学研究意识和分析能力;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查阅并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对即将撰写的论文内容深入思考,对选题研究领域的背景与发展态势做了应有的了解。已顺利通过大学英语与计算机等级考试, 初步具备了查阅相关中外文文献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有专业老师的指导,校内图书馆与网上图书馆常用链接为论文研究写作提供方便。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