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企业所面临的产品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日新月异,企业的盈利水平失去了其在工业时代所具有的稳定性,经营前景充斥着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冲击着传统的资产计量方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6年,财政部发布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重新定义和规范了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问题,使资产减值会计的处理更加规范,进一步推动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
通过确认资产减值,企业可以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同时,还可使企业减少当期应纳税额,增加自身积累,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资产减值会计是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然而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很短。不论在理论研究、具体规范,还是实际操作方面都不是很完善,即使新准则的颁布,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随着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发布,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任重道远。本文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资产减值会计的比较入手,着重阐述新旧资产减值准则的实际优劣以及国内外相关政策的内容差异。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资产减值会计这一学科,以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与发展。
然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滞后,资产减值的计提不仅受行业经济景气和自身业绩的影响,还会受到盈余管理、会计稳健性、契约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就其实施环境而言,资产减值内控簿弱,外部监管有难度,对企业业绩考察规范性不强,公司产权结构、治理制度不够健全。而在具体实务中,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较差,计提减值被企业滥用,资产减值转回不符实际,商誉的减值测试公允性难以保证。
总的来说,会计理论界对资产减值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争论不休,会计从业人员思想认识不一,企业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犹豫不决。本文就其存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在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在侧重点上有很大的差异。
岑文静主要介绍了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与以往相比新的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认为新的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重要意义在于计提范围并首次提到资产组的概念。
王雪霞、胡宁对资产减值的基本内容及会计实现的目标都做出了相应的阐述和分析,他们认为在会计资产减值实现的目标在会计理论界有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在基本内容上结合资产的本质来解释资产减值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资产减值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控制或拥有,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的流入,如果资产在持有期间账面价值高过资产实际价值,那么高出的部分则失去了资产的意义。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0月-2022年11月,在图书馆电子资源(中国知网等)查找撰写论文所需的参考资料(含核心期刊、硕士学位论文、学术专著等),认真学习本科毕业论文规程与要求。
(2)2022年12月1日-2022年1月18日完成开题报告。
(3)2022年1月19日-2022年4月20日,拟定论文写作提纲,完成论文初稿,完成外文文献资料翻译,接受中期检查。
5. 参考文献
[1]步丹璐.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检验: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视角[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周冬华.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岑文静.关于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的思考[J].市场论坛,2010,(1):36-37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