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肠道菌群的大枣防治炎症性肠病作用机制研究开题报告

 2022-12-27 03:34:2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炎症性肠病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症见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性血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且伴有发热、消瘦、贫血等。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近年来在我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其病因复杂,病程迁延,治愈难度大,易反复发作,越来越受人们关注。

中医认为,炎症性肠病多起于湿困,伤于饮食,本于脾胃,脾肾亏虚是其主要病机,应用补脾益肾法治疗炎症性肠病。长期以来,大枣是诸多补脾益胃名方及保健佳品中常用的配伍用药之一,具有平补而不伤正之功,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现代研究证实大枣补脾益胃功效确切,表现为具有增强脾虚动物模型免疫功能、改善血液生化指标、缓解脾虚模型动物腹泻症状等作用,临床上或可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

综上所述,大枣补脾益胃功效确切,但其防止炎症性肠病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阐明。因此,基于肠道菌群的大枣防治炎症性肠病作用机制研究,对于逐渐完善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评价体系,发挥中医药优势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文献综述

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

刘 洋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学 江苏 南京 21002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案:

1 炎症性结肠病动物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研究

采用基于16S rRNA 基因的变性/温度梯度凝胶电泳(DGGE/TGGE)等指纹图谱、454焦磷酸测序技术等,对DSS所致炎症性肠病模型大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进行研究,构建炎症性肠病模型动物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指纹谱(菌群结构信息)。

2 大枣化学组分与炎症性肠病模型动物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

采用灌胃给药方式,比较大枣各化学组分对模型动物肠道菌群整体结构及目标菌群/株的干预作用及其效应浓度范围。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从肠道微生态与大枣化学组分相互作用的角度阐释大枣防止炎症性肠病的物质基础。

二、技术路线:

4. 工作计划

2018年1月-2月 进入实验室熟悉常规实验流程;按照既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研究;样品收集。

2018年2月-3月 查阅文献,书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

2018年3月-5月 分析处理实验结果,撰写毕业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难点与创新点

本课题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大枣中医传统功效及临床应用深入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基于肠道菌群的大枣防治炎症性肠病作用机制的研究。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出发,构建肠道菌群数据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大枣各化学组分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阐释大枣发挥防治炎症性肠病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物学机制,充分遵循了中医学整体观的核心思想,对完善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体系,发现新的治疗思路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